南畫廊新聞網 南畫廊新聞網 /南畫廊 黃于玲 /日期: 2000/10/19
新聞延長線
台灣美術的基因移植
2000/10/19
黃于玲

在今年的國藝獎頒獎典禮上陳總統說,國家文藝獎得主是欣賞台灣文化的窗口。什麼是:欣賞台灣文化的窗口?

記得八十年代我所策劃的畫展以「台灣本土」為主題,造成兩極反映:一方面認為有政治上的台獨色彩;一方面則深受感動,後者促成我發行「台灣畫雜誌」。不過才短短十多年,在台灣本土口號氾濫的情況下,當初偉大的中國畫家突然變成台灣畫家,所謂的本土—被譏為上不了檯面的鄉土,則反而銷聲匿跡。是否陳總統認為足以代表台灣那珍貴的鄉土文化,其實已經被同樣來自鄉土的他本人進行基因移植:植入中原品種。台灣美術新品種是台灣面具、中原本質的組合體?

身為中華民國總統,鼓吹大中華文化,應該給予喝采;畢竟文化一直是八院二會的火車尾。現在突然重要起來,會不會因為它具有成為政治祭品的剩餘價值呢?今年參加827抗議遊行的畫家、畫會,都是近一百年來所謂的台灣畫家或台灣繪畫團體;不過他們現在什麼都不是了。在基因移植後的台灣美術新品種裡面,他們已經變成暴民或是美術去勢人,總之就不再是官方認定的台灣美術族群。

不過,如果我們從市場反應與所謂官方認定的落差看待台灣美術,它又呈現另一種未被移植的原貌。台灣畫一直是繪畫市場的主流,它的消費群包含收藏家、投機客、純欣賞的民眾等佔有75﹪以上。類似「無法無天」、「集集方舟」這種前衛藝術的欣賞人口則低於10﹪。在美術館一窩蜂進行前衛藝術展的時候,有更多人想看的文化美術其實只是一幅描寫鄉土景色的畫作—也就是近年被美術館排除在外的本土畫展。為什麼有限的文化預算熱中服務在各國都處於少眾的前衛藝術呢?政府要給的是什麼樣的台灣美術教育?為什麼政府看不出從美濃抗議興建水庫等愛鄉情緒的反應,到人們對家園產生表面化的愛情,正是本土美術文化深入全民的最佳時刻?對於國民教育新增鄉土教材,台灣美術反而在消減鄉土畫作的矛盾,是不是屬於一國兩制?

由於台灣大型的美術館只有三家,定位不明,綜合性展出導致前衛與傳統混為一談,水火不容。主其事者為什麼老是將龐畢度的東西放在羅浮宮?為什麼現代可以取代傳統?歷史為什麼要斷層而不是傳承?加上政治上有心的基因移植,使過去不甘於小台灣的大中華文化瞬間成為台灣文化的窗口,使發展中的台灣美術界發生認知錯亂。而主管機關只會以鴕鳥心態要求這群「去勢人」共體國艱;本土文化問題在文化最高機構的重要性仍然吊車尾,這難道是全民之福嗎?

台灣美術只有短短一百年不到的歷史,它受到日本、中原、歐美文化的影響,已經呈現出屬於自我的面貌;最可貴的是戰後到解嚴前那一段純粹而一直被隱沒的創作—在台灣美術史中像處于921地震斷層帶被震掉了。我要說的是,現今台灣美術的定位,在政治力的運作下,已經偏離民眾的心與情。各種版本的台灣美術史解釋權,也被政治手腕高明的人所獨占,繼續進行基因移植的大工程。我認為:台灣美術在歷史傳承的腳步中,不應該忽略既有的藝術表現,不應該投政治所好,不應該背離自然去進行人工移植工作,套一句總統的話:「要傾聽土地與人民的聲音」。否則乾脆改為「中華美術」會比較恰當。

台灣美術不應淪為政治的祭品,我們要的是從土裡長出的綠芽,不是插在瓶裡的切花。政客對台灣美術進行基因移植的時候,應該正視台灣活力的來源,以及違背自然所帶來的危機。

台灣畫雜誌社總編輯 黃于玲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