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School Taiwan-School /南畫廊 黃于玲 /日期: 2000/05/30
台灣畫的要素是什麼?

記得八○年代,南畫廊策劃的專題畫展名稱用到「台灣」這兩個字時,有人問我:「你們要搞台獨是不是?」其實,對本土畫家的情感與作品所傳述的內涵,總是令人感動,我們只是將感動傳達給收藏家而已。說穿了,藝術只是一種共鳴,我們為什麼事情共鳴?學術的說法是:
共鳴的要素是什麼?
陽光:台灣充滿生命力的陽光,表現在畫上,早被日據時期的帝展評審譽為「明亮的特徵」。
美景:只畫山、少畫海水,以經過化妝的虛情,規律化的呈現眼睛所見的寫實風景。海洋性格被掩蓋著。
哀愁:藉隱喻的畫面,傳遞白色恐怖時期失去的言論自由與思想。人們對生命與尊嚴失去信心。
戀家:家園的歌頌,多以農村生活為背景,充滿回憶的甘味。形成一股鄉土畫風。
扭曲的人性:透過暗重的色調表現內心的煩悶,像是低聲的怒吼。在政府高壓統治下自然產生的失落感。
人道主義的關懷:以卑微的人物為題材,以喚起人們對弱勢族群的了解與關懷。

傳奇人物:

◎陳澄波
當陳澄波被以「在228事件中喪生」的畫家來記憶時,人們很容易忽略他在創作上的才華。
他的繪畫由熱情所主導,這使他成為一名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他1895年生於嘉義,直到29歲才與小他七歲的廖繼春同入東美。田邊至老師描述他上課時「只畫自己的」,很少接受老師指導。
陳澄波畫中滾動的線條,來自他快速、自信、強而有力的筆,他急著宣洩內在的情感,學生說他「畫畫像在比劍」,在畫架前甚至還前後跳動著。
他的風景畫慣用深綠色調,寫生足跡遍及台灣和中國。他曾說:「我每天要完成一張大畫。」我們確實看見他留下許多大幅作品──一些燃燒著熱情的畫作──它們被架構在十分肯定的視覺天平上。
儘管台灣畫的「材料」分別來自日本、中國、或歐洲,但是創作者的性格以及家的呼聲,卻無法移轉或取代。學者用東道西器來分離創作品的精神內涵和技巧,而陳澄波的作品則以強烈的自我性格開拓了作品裡的原創性。雖然他的生命在228事件中以悲劇收場,作品卻使他成為不朽。
幾張不能錯過的作品:

◎ 廖繼春
桃李滿天下的廖繼春

◎顏水龍
文化保母顏水龍

◎ 張義雄
最富傳奇性的畫家非張義雄莫屬。他一生浪跡天涯,赴法前的作品反映著他的生命傳記──像一隻卑微、受創的野獸隱隱發出低聲的怒吼。
那個卑微、受創的生命,我們何妨從他的「黑線條時期」作品看起。1914年生於嘉義的張義雄是第一個在作品裡忠實反映自我的前輩畫家。往往一幅畫──不論對象是女人、小丑、流浪漢或景色──都幾乎是他個人的寫照,他透過畫表現一個卑微生命的主題,畫面裡充滿故事性。他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每一幅畫都在訴說他的悲慘的人生。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