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School Taiwan-School /南畫廊 黃于玲 /日期: 2000/05/30
金潤作的生平,作品,及藝術理念求學經過

金心苑

  金氏民國十一年出生於台南市,在十四歲時隨其三叔金麗水赴日,考入大阪府立工藝學校。畢業後考入大阪美術專科學院圖案設計 科,並從日本近代著名畫家小磯良平學習素描及油畫;金氏於此時期開始接觸到西洋美術之觀念與技巧並且為日後作畫生涯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金氏從十三歲赴日到二十一歲畢業這長達九年的留學生涯,全以半工半讀籌措學費及生活費用。那段日子裡,金氏是以課餘時間幫人畫海報、廣告看板以及電影布景來謀生。而這種艱困的日子塑造出金氏堅強執著的個性與深刻的人生觀。

藝術經歷過程與風格發展
  金氏於民國三十三年回國,時年二十二歲,1946年台灣光復後第一屆全省美展在中山堂舉行。金氏即以<賣香煙的少年>一畫作參展榮獲特獎,這張作品反映出光復初期人民生活的困苦寫照極具批判性;而以一個年僅二十四歲的年青人第一次參展便有如此優異的成績,也難怪當時新聞大事報導而讚揚。接著第二屆省展以<淡水風景>一作再獲特獎;1948年更以<小憩>榮獲特獎中的最高獎:省主席獎,當時年紀二十六歲,是典型的青年才俊。只可惜上述三件傑作均已流失,令人惋惜不已。

  1949年,因連續三屆省展獲得大獎而被提升為省展免審查,同年受邀為台陽美展會員;此時正是金氏在藝術道路青雲直上之時期,第十一屆省展時進一步成為省展審查委員;然而後來因藝術理念與其他委員有所落差,加上個性不適合官場活動,在第十九屆省展到二十一屆省展便只掛名而不參加評審,至二十一屆省展更辭去評審委員此一在當時令人羨慕的職位。時年四十二歲。

  金氏在1954年與當時一些志同道合的畫家:洪瑞麟,張義雄,廖德政,陳德旺,張萬傳等人稟持著為藝術而藝術的理念,不沽名釣譽,不帶功利色彩,純粹為開拓自己畫風而成立紀元美展。從第一屆紀元展到第七屆(1978),金氏在此一時期二十五年之中共計以三十多張作品參展,而這段時期包括大半金氏作畫心路歷程,尤其是中期晚期的畫風。

藝術發展與風格

早期風格:學院派寫實風格(二十二歲至三十五歲)
留日時受小磯良平結實素描與寫實風格之影響,其省展早期作品均以學院派寫實作品見稱,今僅存<紗帽山-I>與<慈母像>兩幅作品。

中期風格:布拉克影響期(三十五歲至三十七歲)
1957年赴日本考察手工藝設計,見到立體派大師布拉克(George Braque)美展,對大師以豐富的肌理變化,低彩度寧謐的色調處理靜物造形深為歎賞,返台後其作品有了極大的改變;金氏的作品無論在畫面肌理的處理,色調的配置,物體的形象造形,均是在極嚴格的思慮下逐步完成的。這種新風貌給當年畫壇帶來一股新鮮的氣象,今回顧展中的<靜物-Ⅱ>,<十和田湖>,<沼澤之月>便是這段時期的代表作。

晚期風格:文學性與心靈意象期(三十七歲至六十一歲)
此期畫風逐漸脫離布拉克影響,形象開始簡化,細致的色層譜成濛朧的意境,同時主題與內涵愈趨文學性。這點恰如著名美術史學家沃夫林(Heinrich Woelfflin)所言:形象完整的繪畫叫線性(Linear),其藝術意圖在於重現物體之存在性(Being);而物體形象模糊,輪廓曖昧叫繪畫性(Painterly),其意圖則在於表達對物體的感情活動(Event)。
而金氏後期之作品幾乎全是這種著重作者與畫中物的感情交流;他此時期完全關心於物體在心靈中的感受度,進而投射畫布上;而輪廓,與細節的交代則淪為較不重要的局面;回顧展中大多數作品均為此種 畫風。

月系列:
  金氏留存下來的月系列作品有:<沼澤之月>1950年,<月-I>1964年,<月-Ⅱ>1970;他在此系列中所追求的意境是,當夜靜月明時,大自然被幽靜溫柔的月光包圍時那種散發出來引人遐思之意境;尤其到了<月-Ⅱ>,作者與月色心靈交流互動更加強烈;隨著鬆散的結構與大塊筆觸整幅畫呈現出優美而寧靜的氣氛。

觀音山,紗帽山系列:
  <紗帽山-Ⅰ>1948年作品,此為其早期寫實期作品,作者意圖把紗帽山景色重現出來,故山頭輪廓,樹林形象均作清晰之交代;而在<紗帽山-Ⅱ>1970年作品則是作者晚期畫風之展現:以心靈來與實景作感情交流和那顫動的色光韻律,所以輪廓便淪為不重要的局面,代之而起的是豐富的節奏感筆觸與微妙色調所譜成的韻味;而這些才是金氏所討論的重點。而另一系列觀音山有1970年代的<觀音落日-Ⅰ>,<觀音落日-Ⅱ>這兩幅作品堪稱金氏之傑作,其中<觀音落日-Ⅰ>金氏用大膽紅色布滿整個畫布,天空抖動著金黃的色彩,而觀音山主體則對映出滿山火紅,近而投影出河水一片金紅色,整幅畫反映出作者對生命的熱愛與感動,同時期的<生命之源>,<團圓>以及<風>均是充滿這種風格。至於<觀音落日-Ⅱ>則是結構鬆散,意境幽靜,充滿文學性的作品;叫人在無形中被那朦朧又有韻味的色斑深深吸引,興起感情的漣漪,進而與金氏理念相互交流。

人物系列:
  <慈母像>1945年,<男與女>1960年,<風>197 3年,<金夫人>1975年;其中<慈母像>是屬早期學院派之寫 實風格,而<男與女>據說是其在中興大學美術社教畫時隨興之作, 後被有心的學生收藏直到約1990年時才賣給傳家畫廊而由該畫廊 轉賣收藏家。這幅畫正處於金氏由布拉克時期轉為晚期心靈意象期之 界線,因此有很強的實驗風格;它帶有一絲漫畫式的塗鴉風格與一種 畢卡索式的浪漫,與它類似的謹有1975年<團圓>但<團圓>風 格則十分嚴謹並有簽名(這點在金氏的畫作中是少之又少的)。<風 >則是與先前談過的<生命之源>相似前者藉著裸女迎風而坐,飄逸 而羅漫蒂克,那不甚清楚的裸輪廓,飛揚的髮絲以及橫掃的藍色筆觸 表現出風的動與涼意,而生命就隱涵於其中,後者則是借著如畫板一 般的太陽蘊育出青草來傳達生命的訊息。至於作品<金夫人>金氏則 是用了最文學性的筆觸來勾勒出作者對其妻子的心象;畫面以深沉筆 調,若隱若現的線條呈現出一個女人的清新婉約,溫柔細暱,實為金 氏晚年之傑作也是最後一張人物畫像。

花卉靜物系列:
  作者生前畫的最多的便是花卉靜物系列,金氏十分喜愛花朵,生 前常從屋頂花園摘花下來仔細欣賞沉思,而後便在心中回味,發酵, 昇華進而表現於畫布上;其花卉作品修改最多,有的甚至畫了十幾二 十年,而作品有小號作品也有大型作品可謂是多彩多姿。今僅舉出三 時期之代表作:
<春>,<夏>,<秋>,<冬>四幅,作者在此表現出早期之 寫實能力;線條清晰,結構完整,十分少見。

  <靜物-Ⅱ>1958年作品,此畫作深受立體派大師布拉克之 影響,整個畫面呈現出低彩度寧靜色調,豐富肌理變化,其色調配置 及物體形象均在仔細安排下完成;立體主義風格顯現強烈。

  <百合花-Ⅰ>1960年作品,開始進入晚期文學性的心靈時 期,花的輪廓漸朦朧,而心靈與畫的主題交流漸增強,其物之存在性 已漸為繪畫性取代。

  <百合花-Ⅲ>,<百合花-Ⅳ>強調心靈的感情活動的繪畫性 創作更強烈,鬆散的筆觸模糊的線條使作者對花在心中的昇華達於極 致。

  <黃玫瑰-Ⅳ>1982年傑作,金氏去世前一年完成,文學性 極高,金黃的花朵浮現於暗色背景;生命之真完全顯現。

結語
  金氏一生作畫不為名利,不作古人之奴,尋求自我突破,孤寂過 一生終死於作畫之中。回顧金氏以最年輕的年紀成名於省展,更為藝 術拋棄名利終其一生而不悔;昔日紀元畫會會員如:張義雄,廖德政 ,洪瑞麟等均已成為畫壇巨匠,而唯獨金潤作卻漸漸被遺忘,今天, 我們要以作品為這位當年成名於省展的健將在其逝世十一年之後紀念 這位默默為台灣美術耕耘的畫家。

本文由金潤作長子 金心苑整理提供。內容主要參考金潤作回顧展畫冊中師大美術教授王秀雄一文〝揚名於省展,卻背離省展的名匠〞。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