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School Taiwan-School /蘇新田 /日期: 2000/05/30
早期師大美術系的四個畫會之一
五月畫會

蘇新田文

組織過程
前面提到和平東路的師大藝術系和北師藝術科(還有台南的南師藝術科)是戰後台灣自主性美術教育的搖籃,師大是大學四年學士制,北師南師是高中師範制。

五月畫會是師大藝術系學生第一個前術藝術團體,在廖繼春教授的鼓勵下,五月畫會成立於1956五月,其原始發起人是郭東榮。五月畫會的前身是郭東榮所召集的四人聯展,1956展出於師大藝術系大樓,展出者包括郭東榮、李芳枝、劉國松、郭豫倫四人,展出後成立五月畫會,此四字由李芳枝提名,法文為Salon de Mai,郭東榮為會長,他也是四四級的班長和雲和畫室的看守人。郭東榮1949進師大與陳銀輝同為四三級,因故休學一年而為四四級。

1957第一屆五月畫會正式在台北市中山堂展出,展出者除了原有四四級的郭東榮、李芳枝、劉國松、郭豫倫四人外,新加入四五級的陳景容與鄭瓊娟二人。以後每屆增加新會員二人,直到1961年郭東榮就不再參展,並在1962留學日本,五月畫會主導者遂落入外省會友手中,並且減少本省籍會友的參與,開會展覽不予通知,以致造成第六屆以後,五月畫會看似為外省人的畫會,郭東榮赴日本後,寄回不少日本的現代抽象書法和抽象水墨給大家參考,因此影響這些外省會友發展出「既是中國又是現代」的抽象水墨畫(1994.12.26郭東榮口述摘要)。1960左右,五月畫會部分外省會友挾其特殊族群優越的背景和國語文的先天優勢,因此善於為文宣傳巧言善辯,並把矛頭指向本土寫實風格,另一方面卻也諷刺隨後而來的普普主義。郭東榮等台籍會友因到高中皆受日本教育,思想中的符號一大部分是日文,一時改為中國文要寫作和說話就相形困難。並且在白色恐怖之後的台灣人在與外省人的對談姿態上有相對潛在的劣勢。久而久之,就養成比較沈默和將眼淚往內吞的習性。台灣人的最大悲哀在於這種語文上的轉變,近代亞洲地區皆無此種情況。五月畫會自第五屆起,有意無意間分裂為「台灣五月」和「外省五月」。這是聽過郭東榮口述之後,本人所做的看法。

註:師大藝術系所組成的畫會更早的有圖畫勞作科陳榮和的南北水彩畫會,及張義雄學生組成的河邊畫會。陳銀輝及劉文偉參加台陽美協師大藝術系的四個畫會,「五月,今日、年代、畫外」,其中只有畫外畫會純由師大藝術系同學所組成。今日畫會包括師大和北師兩校,年代包括林復南等他校人馬。五月畫會包括了非師大的胡奇中、馮鐘睿、陳庭詩等人,但這些人是1960年代五月後期加入的。

五月畫會的時代背景(1950─1955)
1950三月國民政府最後一批人員由西康省的西昌撤出,中國大陸就完全由中共所占領。中共並與蘇俄簽訂「友好聯盟互助條約、投向了蘇俄,拒絕了美國。六月二十五日韓戰爆發,北韓南侵南韓及美軍節節敗退到釜山附近,此時以美國為主的聯軍從韓國中部的仁川登陸,共軍被腰斬大敗,美軍攻到鴨綠江邊,中共揮軍參戰,投入八十萬軍隊實施人海戰術,美軍不敵退至三十八度線附近,形成拉鋸戰,韓戰直到1953.7.27才結束,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流血戰爭,聯軍折損五十八萬人,共軍有一百六十萬人陣亡,(其中美軍為五萬四千人死亡,九千人失蹤。)連死難韓國百姓共約五百萬人。聯軍所俘中共軍投降者來台,此為一二三自由日之來由。1950.3.1蔣中正復行視事,陳誠任行政院長,在台灣實行地方自治。此時大批由大陸撤退來台的軍民百餘萬必須先解決安頓問題,很多地方的學校都駐紮了撤退來的軍隊。逃難者如驚弓之鳥,心情定不下來,所以有些人繼續往外國跑,以為台灣亦非久居之地。大陸沿海島嶼還有國軍防守,此時中共攻逼甚緊,舟山群島與大陳列島相繼撤退,所以政局「危疑險峻,一日數驚」。

直到韓戰爆發美軍投入之後,民主與共產陣營壁壘分明。美國對中共實行圍堵政策,日本、琉球、台灣、菲律賓、越南,成為一個防守鏈,美國第七艦隊協防台澎,巡行於台灣海峽和大陸沿海,協助國軍撤離小島,台灣才穩定下來。

1950─53政府有鑑於大陸的失敗在於共黨的滲透,所以對島內厲行肅清匪諜的工作,造成濫捕濫判濫殺。加上禁止日文日書,台灣高級知識份子,在二二八事件後已是噤若寒蟬,加上這一番「白色恐怖」的閹割,悽慘蒼白尚不足以為形容。朋友之間談話失去了自由,人人談論政治保持了極高的自制,畫家們對自己的作品要自我檢討一番,否則被誣告而抓去的話青春毀了,人格地位也喪失了。政治恐怖使藝術家在創作上受到非常大的限制,你畫得太鄉土,就可能有台獨的帽子;畫得太裸體,就妨礙了風化;畫貧困大眾的同情,是否有紅色思想?畫國際西方明星,又成為崇洋媚外。

1929紐約股市重挫之後,世界陷入經濟不景氣,各列強對殖民地劃分勢力,不容他國分享利益,加上航空尚未發達(1952英國首造噴射民航機載客僅36人),一切以海運為主,所以,戰前台灣是日本人的禁臠,不容英美均霑,台灣人的西化思想皆取自於日本。戰後台灣民生物質缺乏,人民生活困苦,加上大陸大批難民移入台灣,大家克克難難過日子。所以戰前十年戰後十年,可說台灣是很封閉的社會,鮮有歐美的訊息。日據時代的台灣畫家其後成為省展之精英,在二二八之後的十年內,在政治高壓之下,其創作精神萎縮在「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世界中,不敢稍越雷池一步,以免遭受不白之冤。台灣人是可憐的民族,在作品中流露出悲苦、無奈、沒有大氣魄、沒有遠景、灰色、小心翼翼、輕聲細語、勤苦流汗等等不如意的情懷。

1951雷震創辦「自由中國」鼓吹自由主義,觸犯了國民黨,但對台灣政治民主有不少影響,1960黨外組黨,雷震被抓關了十年,從此台灣人的黨外勢力難以形成氣候,直到1979高雄美麗島事件為止。1987民進黨成立,政府開放報禁、黨禁和大陸探親、解除戒嚴,人民才獲得較多的自由,直到1992警總裁撤,連戰組閣,台灣人才獲得更進一步的自由。(但是還有很多不平等,例如媒體不公。)1951聯合報發行,成為第一大報,台灣省議會成立,政府實施公地放領,但台灣流行可怕的狂犬病,各地因被狗所咬致死者很多人,鄉間的狗都被捕狗人撲殺了。此時台灣國民所得僅137美元。(1美元:40台幣)1952台灣推行義務教育的普及,消滅文盲。農村孩子躲來躲去最後都念書去了。日據時代農村女孩有很大比例不讀書,此時已完全改善。在白色恐怖中,郭柏川在台南成立「台南美術研究會」,劉啟祥在高雄成立「高雄美術研究會」。台灣各縣市議會由民選選出議員,並由縣市議會選出省議員(間接選舉)。

1953政府推行土地改革,實施耕者有其田,佃農擁有了土地,地主成為企業家。並推行第一次經濟建設。出口總額為一億美元,實施進口替代,以勞力生產輕工業產品──紡織品。在軍事上,國軍反攻東山島未成功,傘兵被殲不少。但金門守備立體化、永備化,置重兵六萬人。國民黨對島內實施高壓窒息統治,號召團結統一。由上而下的意見不容被懷疑。

1954省議員直接民選,有逐漸放鬆之勢。高玉樹以黨外身分當選台北市民選市長,國際矚目。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國府安如泰山。然對內恐怖性壓力並未消除。此年,紀元畫會成立展出於美而廉餐廳,這是1948青雲畫會以來的藝壇新銳的出現。紀元皆為省展的精英,也是最後一期戰前留日之畫家,他們對省展的評審方式由少數人把持,表示了不悅之情。

1955孫立人案發生,軍人的聲音被壓制了。美國國會通過「福爾摩斯決議案」,美國務卿杜勒斯訪台北。我國還以否決權使外蒙古無法進入聯合國。還有一些國際上的地位。

以上是五月畫會發生之時的時代背景,其最主要特質就是白色恐怖時代。

從台灣藝壇來看,當時1946起的省展延續了日據時代台灣藝術家的命脈,省展是大規模徵件展,從1946─60之間,是本省大大小小畫家都很看重的大拜拜展,1960以後因評審與派系之爭,使不少台灣精英不願參展,同時晚輩學生湧入,逐漸使老一輩畫家縮手不願參加比賽。另一方面前衛性的新趨勢對省展保守風格的攻訐,也是使省展趨於沒落的主要原因。

民間團體以台陽畫會為最大,它是徵件展又設有各種類似府展、省展之獎項,其吸引力是很大的。1948成立的青雲畫會也是台灣脫離日本人影響後的自主性團體。1954的紀元畫會推動了後期印象派表現主義、野獸派的研究。以上皆為台灣人的油畫傳統,這是文化中最堅強的台灣力量。藍蔭鼎的水彩畫在當時頗為轟動,郭東榮曾代表師大藝術系學生前往藍宅要求他來師大授課,三顧茅廬皆被婉拒。

郭東榮是嘉義人,有樸實的本省人氣質,他小學時五、六年級的日本老師安西勘市是個畫家,曾多次入選府展,正當郭東榮在年齡上的「藝術自覺期」,遇到了好老師,啟發了一位天才學生。

歷屆展覽
五月畫展的歷屆展覽排出十餘屆,但印象中我個人只看到數次而已,根據北美館「現代藝術29期」P.5附表二,其中記載到1972即有十六屆之多。另一方面郭東榮所提「台灣五月畫會簡史」為十屆。其中1965為第九屆五月畫展展於台北統一飯店,當時本人就讀師大藝術系,曾奉系辦公室助教之命叫我義務去照顧會場,當時只展一天,是一些用國畫式裝裱的抽象畫,是給一些外國觀光客買畫的觀摩展,並非什麼五月畫展,似乎也沒有發布五月畫展的請帖或新聞。1994.12.26,我向郭東榮求教此事,郭學長當時人在日本並沒有把握,但把第九屆劃掉。學術性的歷史資料一定要求事實的證明,不可作膨風的虛飾。尤其1966以後的五月畫展到底展得如何?有哪些人參展,一直沒有辦法找到確實的資料。但我個人印象中,好像並沒有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展出。倒是台陽展都是實實在在、規規矩矩保持了每年的相同規模。

到此告一段落,此後即為「台灣五月的重現」。郭東榮1989回台灣國立藝專美術科任教,因鑑於五月畫會之走向變質,仍意圖加以重振,新招會員、整頓陣容,而於1992起重張旗鼓展出三屆郭東榮、陳景榮皆說五月已中斷二十多年。(寫在五月畫展之前,1994)其展出成員如下:

1992 會員包括台籍的郭東榮、陳景容、李芳枝、鄭瓊娟、李元亨、謝里法等老會員共六人,加上年輕新秀郭讚典、鄭淑姿、李足新、賴毅等四人第一次展於台北市印象畫廊。

1993 再展於印象畫廊老會員又增黃顯輝、新會員再入黃玉成、王健碧、葉銘銅、黃蔣石、蕭昌培、祁連、黃省非、陳世強、林欽賢、陳香伶、陳宗裕、徐世萱。

1994 再展於印象畫廊和哥德藝術中心。除上屆會員外,又增入陳哲(師大49級)、陳永福、王春香、王瓊麗、葉繁榮、王高賓、呂宗燦、陳俊光、張志偉、曾己議等人。

註:本文參「五月畫展」哥德藝術中心、印象畫廊1994印P.31五月畫會簡史,及北美館「現代藝術29期P.4)

抽象畫時代
根據五月畫會發起人郭東榮說,五月畫會最初只是為了成立團體共同研究,成立之初並無反省展、反台陽之意圖,因為郭東榮自己早已入選省展。第一次有抽象觀念的畫是在「四人聯展」時,郭東榮所提出的「思」1952何鐵華等人推動的「自由中國美展」已有抽象畫出現。在巴黎的趙無極也以抽象畫出了名,國內報紙批露一些訊息。所以1955─60之間台灣有不少人在嘗試抽象油畫。但台灣元老級畫家李梅樹、李石樵、張萬傳、藍蔭鼎、李澤藩等人卻一直維持自己原有的風格創作,他們也是本省藝壇的基礎。

當時劉國松嘗試石膏滴彩畫法,其後發展為水墨抽象畫,莊以中國書法加上抽象結構,顧福生、韓湘寧等人皆有抽象畫的作品。彭萬墀有畢菲的近似風格。到了胡奇中水泥抽象、馮鐘睿的墨水抽象,以及東方畫會北師那些前衛新銳,顯然形成了一大群外省青年抽象畫家的勢力,後來他們提出「既是中國,又是現代」的口號,大中國主義可以封殺日本文化和台灣鄉土性,正符合國民黨的政策。「現代」有前衛運動的意涵,但他們指的是抽象畫。所以他們最後的理論在尋找中國傳統畫論的有關概念,如「形似或神似」,如「寫意或寫實」,如「書法的抽象美」等等。在當時的藝評家_君質教授的支持下,中國傳統美學的一些思想被引介了出來,但並不是什麼有體系的美學理論。在西方抽象畫的理論最後指向C.Greenberg的「終極繪畫」(Supreme paintings),但1950年代美國第二代抽象就很少被台灣所了解。台灣的藝術系當時還欠缺全面性現代主義各畫派的介紹,只是選擇性地推銷抽象表現派。到了1960年代人們還一直以為抽象畫為最佳的選擇,到了1967以後普普及照相寫實在台灣出現時,還被這些墨水抽象畫家所恥笑。他們攻訐台灣傳統的保守風格,也反對此後進入台灣的新思潮。

抽象畫在台灣的出現,若依郭東榮的說法,是1953日本水彩畫家荻野康兒(在日本畫壇的地位近似與石川欽一郎)來台灣從事實際的抽象畫示範表演首開其端。大概是為Pentel顏料公司作廣告宣傳之舉。此行對台灣年青學畫的學生影響相當大,可以說他是台灣抽象畫的啟示者之一。1962郭東榮抵日本留學,當時日本畫壇彌漫在前衛現代主義之中,幾乎有「非畫抽象即非畫家」之感。當年他從日本寄回許多抽象畫的資料給五月的畫友,其中有不少日本人的抽象水墨和抽象書法。(1994.12.26郭東榮口述)抽象畫在台灣最後一個團體是1964的年代畫會,他們三人在省博館展出一次後,1967師大藝術系更大型的畫外畫會就拒絕了抽象畫。

利益窩與省籍分裂
從1950起國民黨對台灣的高壓統治,使台灣人民失去了很多基本人權,並且生活在恐懼與不安之中,人們甚至害怕親友會是線民而不敢講出任何不滿政府的言論。司法的運作也有國民黨控制的陰影,所以民不敢與官鬥,遇有任何不合理的事情,台灣人大都比較隱忍。要辦理什麼與政府有關的事都要找關係,走後門去進行疏通。這是威權體制下,黨政軍一把抓的時代。到了1960年代政局已穩定,社會逐漸繁榮,因此會有許多誘人的利益會由人民去爭分。在這種走後門的文化下,中央級的事務自然由外省高幹所掌控,包括那些國大代表、立法委員、高官和將領等等。在藝術上,也漸漸出現一些好機會、好利益,於是藝術界的人們手就伸了出去,但分配者是誰,大眾傳播媒體是誰所有?久而久之,自然產生分配不均和省籍對立。

根據今日畫會某些畫家所說,當時教育部國際文教處張隆延掌握有些實權,美國洛克菲勒基金對青年畫家吸引力太大了。(1960年代出國還是很困難的事。)歷史博物館主辦遴選巴西聖保羅雙年展的名單,每屆參加國還可獲一位榮譽獎。歷史博物館還掌控國家級的展出畫廊,在1980以前是顯赫的地位。當時三大報及中央社和台視,不用說也是執政黨的掌心物。在利益分配上大約是比較多的外省籍畫家占優勢,配合少數幾位本省籍畫家。到了1990年代,高中課本「中國文化史教科書」下冊(P.138─150)所列「第三節現代藝術的歸趨」其中圖片每一幅畫都是水墨畫,並且有林風眠的鷺鷥,和劉國松的抽象畫,而無任何一張台灣油畫家的畫,不論是李梅樹、李石樵、顏水龍或廖繼春,更不用談陳澄波。省籍情節,宜解不宜結,1991人口統計本省人占85.4%原住民0.8%,外省人13.5%,難道外省人天才特別多?解來解去誰占盡便宜?結來結去誰應該「禮讓」?泱泱大國,心胸真寬大嗎?到了1993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台灣美術新風貌1945─93」展,更突顯出事態不平衡的嚴重性?

言歸60年代正傳,以下圖列出各要項由看官自己用頭腦來想,如此就不難了解在戒嚴時期所可能產生的因果變化。

以上有關五月畫會之描述尚未進入風格的特質分析,這在人權平等,主權在民之後來做它才會有價值。

摘自台灣畫第15輯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