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School Taiwan-School /蘇新田 /日期: 2000/05/30
早期師大美術系的四個畫會之四
「畫外畫會」及「七○S∼超級團體」(一九六六──一九七六)

蘇新田文

畫外畫會的組織及活動
我是畫外畫會的原始發起者,會員都是個性相投的摯友,大家老早就談到共組畫會的事,後來由我與曾仕猷共商發動開會而成立。

初期參加的會員共十人,皆為師大美術系前後期同學。包括五四級林瑞明(註一)、許懷賜,五五級馬凱照、蘇新田、洪俊河、王南雄、李長俊,五六級曾仕猷、顧炳星,五七級吳炫三。其後,在第三屆有姜仁治、蔡良飛、李安隆加入,第四屆有林崇漢加入。這些人包括了各屆油畫、國畫、版畫之第一名或第二名。第一屆會長推舉德高望重的林瑞明擔任,許懷賜當財務總管,蘇新田企劃。畫會名稱採用馬凱照所提出「妙在畫外」之「畫外」而命名。會址設在師大附近的曾仕猷畫室──五二五窒息室。該室由曾仕猷、林清介(導演)、吳福田所共住,也是徐進良(導演)的上下課休息站。畫外畫會在1966成立之後,於1967的三月中旬開會決定要舉辦展覽。

第一屆主題展「自家本來面目」
林瑞明會長出面借得新公園省立博物館立下了第一功,當時最好的展覽場所在此,歷年來「省展」也都在此舉行。館方開出條件要我們在招牌上寫出「慶祝青年節」五個字。雖然,藝術應講究純粹性,但在那個時代能有這麼好的場地可展出,我們也只得將就些──「雖不滿意,但可以接受」。從決定場地到展出之間不到兩個星期。在這十幾天裡,我們個別要畫出作品約占地八公尺寬。還得寫文章、拍照片和編印一份畫報。熬夜五、六天,白天還得站在講台上教課,因為我們之中有七個人在當老師,其餘三人還是師大學生(其中之一顧炳星並未提供作品參展)。這次的展覽,觀眾非常踴躍,人潮不斷。只可惜報紙新聞出現的很少。在作品上,我們發誓不畫抽象畫或舊省展型的畫,並且要尋找更新的前衛。結果在展出時,每個人千奇百怪的風格與一般人熟悉的畫相差太遠,所以鬧出許多有趣的故事。譬如,馬凱照所畫長直型的一個男人(畫幅高約一丈寬約三尺),因為把陽具暴露並且畫成三條,被館方人員呂基正提出糾正和限制。馬凱照妥協之後用一塊白布罩住陽具,方才可以繼續展出,但故意將白布上方釘牢,下方不釘,觀眾反而很熱烈地翻上翻下。其他如林瑞明畫出與佛洛依德性理論有關的作品,洪俊河畫了一隻兩百號的水牛,以及王南雄畫了蛇,都引起觀眾的指指點點。曾仕猷把一片「鐵絲網」放在油畫上,是一種「拼貼」。我以照相寫實的方法畫了「可口可樂的裸體女郎」都引起非議和耳語。

當時的台灣油畫界的主流是印象派和野獸派,水墨畫則是抽象表現派,畫外這群初生之犢直指畫壇之心,怎不引起驚愕!這個展覽我們只留下少數幾張黑白照片。在曲終人散之時,我們都非常滿意和自傲。我們獲得了信心與勇氣,鼓舞了我們更向前冒險探索的興趣和意志。(當時很自然地,我們無法知道畫是不是可以賣?因為一幅二百號的油畫,別說是賣,甚至連寄放在朋友家裡也是困難的事。我們這些來自鄉村的年輕人,在台北既無房子,也無富豪親朋,畫就無處可放了。)

第二屆主題展「佛法無邊」
畫外第一屆畫展後,1967.8月,馬凱照、蘇新田、洪俊河、王南雄、李長俊相繼入伍服預備軍官役一年。馬凱照在警備總部上下班制,可以在家作畫,其餘的四人在野戰部隊無法作畫。我能利用空閒看書,使我這一年讀了「指月錄」等禪宗的書。1967畫外畫會第二屆畫展在台北市耕莘文教院展出。作品以林瑞明、許懷賜、馬凱照、曾仕猷、吳炫三、顧炳星居多,其他當兵的人意思意思陪襯一下。畫展開幕之日,會員都到齊,召開檢討會時,曾因風格不夠前衛而激辯,引起不愉快收場。當日林瑞明悶悶不樂,我不知原因,幾年後他才說出展出前畫會有人帶陌生人先去檢查作品。林瑞明已有新房子,大多數人的作品先由他收件集中。

從部隊退伍後,1967.1月,黃華成、郭承豐與蘇新田應香港邵氏電影公司之聘,前往做設計工作。當時的香港剛發生街頭暴動不久,人心浮動,氣氛相當的緊張,我們身在異鄉頓感安全感不足,以及水土不服,遂相繼打包回國。在去香港之前,我們三人曾在台北「精工畫廊」舉辦了「黃郭蘇展」,郭承豐的設計家雜誌並專刊報導。也曾在香港與當地的藝文界舉辦過座談會。香港回國後,郭承豐和蘇新田進入國華廣告公司做事。

第三屆主題展「沒有個性的時代」
1968畫外畫會第三屆主題展舉辦於耕莘文教院,此屆又吸收了蔡良飛、姜仁治、李安隆參展。展覽會場標示著「沒有個性的時代」,展出後並舉辦座談會。這一次的作品巨大而且充滿環境與觀念性,立體與平面混合。曾仕猷的作品甚至仰天擺在地上,會場並播放強烈的音響。有普普主義、存在主義、佛教哲學和佛洛依德分析學的探討,各展所長,崢嶸相抗形成相當的展出張力,一掃保守不前之風格。並且很慶幸地,洪俊河拍攝了整場的幻燈片,又因放在巴黎而沒有潮濕毀壞,成為珍貴史料。

第四屆主題展「現代清明上河圖」
畫外畫會第四屆展於台北中華路的國軍文藝活動中心,標示著「現代清明上河圖」為主題。將古代清明上河圖分解為三十二段,每人分得若干段,畫幅一百號見方,各依自己的構想而做,唯每二人之間,必須謀求銜接的通順。如此一來,每個人都必須與隔鄰溝通,這是一種合作性的創作,故有「聯合行動」(Team-Work)的重要含意。這在創作上干涉了每個人構思上的自由並產生一些限制。這樣一群優秀的藝術家在沒有報酬的情況下,就這樣幹了。今天想起來,意義非比尋常。展出之時,曾招致某些神祕客的干擾。但在圈內,有些人嘖嘖稱奇。其中一個晚上舉辦座談會時,觀眾甚為熱烈的發問。這個展覽也留下很好的彩色照片和幻燈片於洪俊河手中。洪俊河留住巴黎二十餘年,該地氣候乾燥,所以照片和幻燈片都不像台北因為陰濕而發霉,實在萬幸之至。

七○超級大展
1970,我們畫外畫會三人蘇新田、李長俊、馬凱照結合了郭承豐、侯平治、楊英風、李錫奇、何恆雄等人在耕莘文教院舉辦了「七○超級大展」,是一項以「物體」做造形元素的新風格。蘇新田展出潛望箱等三件,李長俊展出存在的椅子,馬凱照展出「無限遠的鏡子」「地面的鏡子」「天花板的影子」,郭承豐擺上五桌滿滿的可口可樂瓶任人玩色彩混合,侯平治是一種組合活動性可變換性之塑膠造形,楊英風是布、鋼、木之對比性造形,李錫奇是一田的燃燒蠟燭,何恆雄展出一群鼓魚意圖使空氣變成水的感覺。當時曾有一場幻燈及電影說明會和一場作品討論會。

第五屆主題展「畫外熱展」
1971年,蘇新田第一次個展在美國威斯康辛州舉行,同年到達紐約。此時畫外畫會在台北「中美文經協會」舉辦了第五屆主題展,標題叫「畫外熱展」。展出時印出了畫報,也留下了彩色照片和幻

燈片。我因身在紐約,未能參展也未躬逢盛況,故印象不深刻。這次畫展之後,畫外諸友相繼出國。計有1972林瑞明、李安隆抵紐約,曾仕猷抵巴黎,洪俊河、吳炫三抵西班牙。顧炳星已從歐洲遷至紐約。此外許懷賜、蔡良飛、馬凱照、王南雄、姜仁治也多次出國旅遊於歐美日等先進國家。林崇漢則在中國時報、聯合報畫寫實的插畫而名滿天下。吳炫三遠涉非洲,中南美洲深入土著蒐尋原始文化,並多次舉辦個展而名利雙收。李長俊從1975以後艱苦地完成了七本藝術史的英文翻譯,並且在寫藝術批評反而招致圍攻之餘,憤而在1984前往美國伊利諾州攻讀藝術史博士。

水瓶星座連展
1972-73馬凱照、李長俊、許懷賜、吳鑫漢等四人,舉辦「水瓶星座連展」於美國新聞處林肯中心,他們實際上是一個接一個的個展。探討的課題是視覺映像之後的實際存在的形上學的問題──「實存」。這個本體論的問題,可能得自歐陸哲學上現象學之啟示而來。「自我」如何感覺自己的存在?以及外界物象如何被「自我」所知?這不僅是哲學家思考的問題,在繪畫上,它也是寫實的第一問題。那就是,物體是什麼?我們如何知道它?然後我們才知道如何畫它。到今天,台灣有些很出名的藝評家還在嘲諷地說:「哲學與藝術無關。」

七○S超級團體
1971.10月底我自紐約返抵台北,一切己物是人非如同隔世。畫外畫會諸將已有多人遠赴歐美。我遂潛心鑽研「循環空間」的課題,並於1973個展於省立博物館。1974年,我和馬凱照、林瑞明、柯秀吉、賴炳昇等多人重展前衛運動,並延續「七○超級大展」之名,而用「七四油畫大展」於省立博物館。此展延續了繪畫界一點新氣息。1975年,再舉辦「七五油畫大展」於美國新聞處林肯中心,新加入蔡良飛、楊熾宏、謝孝德等人。有超級寫實、普普的風格表現。1976許懷賜、陳建良等人又舉辦一次聯展。從此之後,到1984年之間都沒有聯合運動。

1976年現代畫的導師廖繼春巨星殞落,「君子無所恃而恐,小人無所畏而為」。此後七、八年間台北東區畫廊興起,渲染水彩畫竟執畫壇之牛耳。並且,1976洪通、朱銘的旋風也一醒世人耳目。此後留學生回國者日多,「畫外畫會」諸將除了少數人在江湖上神通廣大之外,大都因「巨幅」「前衛」而英雄無用武之地(小畫才可被收藏),在繪畫市場上相對弱勢而慢慢沈寂了下來。隨著歲月的流轉,每個人關起門來發展自己的專題,也累積了作品。有些人能趕上商業的浪潮繼續前進,有些人則沉潛鑽研美學的問題,李長俊和我則偶然替年青畫家寫些藝評。大江東去直到1982,中華民國現代畫學會成立,畫外畫會贏得選票的支持,李長俊以最高票當選監事,蘇新田以最高票當選理事,才使我們如夢初醒,獲得十幾年以來從未聽到的掌聲。

回頭一看,我終於敢這樣說,在1966以後的十年間,台灣興起了「畫外畫會運動」,震撼了當時年輕的畫界,另一股文化美術系所組成的「圖圖畫會」也是一股新興力量,他們也因會員出國而沉寂下來。幾年來只見個展沒有聯展,直到1992圖圖才又聯合展出。

在設計上,1963「黑白展」首開風氣,五三級藝專美工科(郭承豐、張金星、劉文三、李吉政)大放異采,1968「設計家雜誌」掀起高潮。廣告公司、電視廣告業起步,到了1971變形蟲設計展承先啟後,接下來是廖修平學生的「十青版畫」的新技術運動貢獻非凡。至於講到鄉土主義,應以林瑞明為第一,他在1972抵紐約正逢照相寫實之顛峰,他在1973返回台灣,隔年開個展於省立博物館展出四十餘幅以古屋和門為主題的照相寫實的作品。可以肯定地說,到目前為止,台灣沒有一位畫家以照相寫實畫出那麼好的古屋作品。

畫外畫會因為包含了四屆師大美術系畢業生,因此將「五月畫會」的抽象畫傳統在師大加以截斷,使抽象表現派在台灣不再興起。並且因為必須面對藝術的新課題,如實體是什麼?立體派以後為什麼課題分化?觀察者的心理過程是什麼?各種創新思想具有什麼意義?等等問題。使現代藝術的探討,進入哲學與美學的領域。同時,因為這些問題正是國際藝術與美學的深層問題,使我們事後回想起來,倍覺當年出航的方向正確,也顯示了台灣藝術教育並未太落伍。

1983,台北市立美術館成立之後,我提出幾次大幅作品參展,因此吸引了一些年輕畫家常到我處來討論藝術課題。(註二)並因此成立了1984的「新繪畫聯盟」,此盟後來分為二段,一為「互動畫會」,另一為「台北畫派」。另一批文化青年畫家也常找我,他們成立了「台北藝術聯盟」「笨鳥」「新粒子」「前進者」等畫會,並引發大規模的繪畫運動,使1980年代的台灣出現名副其實的畫會運動的時代。

1987以後我專心於電腦模式美學的著作,以及循環空間的不同形式的研究。(註三)由於工作太過繁重以致停止了其他任何職業閉關鑽研,甚至牙齦出血而拔牙。1988以後,國內政局轉型劇烈,知識份子重新組合重新尋找目標。此時「畫外畫會」在海外的畫家洪俊河、曾仕猷、李長俊頻頻回國,遂促成了「畫外畫會」諸兄弟好友的再聚,並重新凝結成一股力量。

註一:畫家林瑞明1936生於嘉義,1965師大美術系畢業,與成大歷史系副教授台灣文學史家林瑞明同名不同人。
註二:台北市立美術館開館以來,我參展如下:1983開館展,我應邀參展,提出四幅兩百號合併作品。1984參加現代畫學會主辦之全國現代畫展提出三幅兩百號合併作品。1984第一屆現代繪畫新展望展,我提出一幅二百號作品。1985中國現代繪畫回顧展,我提出兩幅兩百號合併作品。另外,參加該館主催的舊金山紀念畫展。
註三:1985年我購得(L.D. Henderson, The Fourth Dimension and Non-Euclidean Geometry in Modern Art 1983,)一書,使自己肯定研究有關循環空間的課題正確且有意義。
註四:畫外畫會會員蔡良飛於1995.1.21因膀胱癌病逝。

摘自台灣畫第15輯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