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畫廊新聞網 南畫廊新聞網 /南畫廊 黃于玲 /日期: 2000/11/10
藝評
日不落觀音山
--進入陳錫樞的繪畫世界
五歲的弟弟帶著蠟筆跟隨哥哥出去寫生,哥哥看著弟弟畫出來的畫本,批評著說:「林投樹不必畫刺,刺是仔細觀察才知道的,寫生要畫印象,有重點就好啦!」

哥哥的一番話,弟弟牢記在心。六十七年前的某日下午,沒有人知道,繪畫藝術將在兄弟誰的心中發芽。

出生與求學
陳錫樞(S.?Chen)一九二一年生於苗栗縣通霄鎮,父親傳壽、母親湯于,在七個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六。

當陳錫樞仍是四、五歲的小孩,就時常跟隨二哥到處寫生,二哥錫聰後來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於台北一師,是一位會畫油畫、會拉小提琴的藝術家,也是陳錫樞的第一位啟蒙老師。

故鄉通霄山水迷人,那裡的海水浴場、虎頭山、通霄溪,是陳錫樞少年時期的樂園,也是引發他進入繪畫世界最初始的地方。

錫樞七歲進入通霄公學校就讀,三年級時,老師批評他的畫太成熟,因為別的小孩都用黑色來畫樹蔭,唯獨他用紫色。儘管如此,小學期間,即已入選全日本兒童美展二次,使畫家在繪畫方面,更產生濃厚的興趣。

一九三四年,陳錫樞以第一名畢業於通霄公學校,同年四月考入新竹州立新竹中學就讀,五年在學期間,每年皆參加新竹州立美展,在水彩、書法兩部均有入選或得獎成績,所以一年級時就獲頒校方對特殊表現的特別榮譽獎牌。中學四年,跟隨帝展入選的優秀老師:
有川武夫學習油畫(有川先生於一九二五年以「林家花園」入選日本帝展),作品又在全日本學生美展中獲獎。

由於繪畫方面的優異表現,有川先生於是建議錫樞赴日學習油畫。一九四一年民風保守,家人激烈反對習畫之事,到了日本的陳錫樞不得不改入名古屋藥科大學(舊名名古屋藥專)專攻藥學。雖是從藥學,也仍不放棄繪畫的心願,並且拜訪畫家荻須高德,二年級以一幅描繪名古屋市郊鳴海町的「鎮守之森」油畫入選名古屋市美展。

一九四二年畢業後,錫樞服務於大阪大日本製藥株式會社,翌年回台與屏東望族之後邱秀櫻小姐結婚,妻子的曾祖父邱鳳揚先生即是南部最英勇的抗日武將。

星期日畫家會創始會員
一九四六年,陳錫樞自營大安藥局,並受聘於大同中學高中擔任化學教員。由於教學認真,促使校長興建實驗室(由畫家廖修平之父廖欽福建築),後來更升任教學組長兼高中部主任。就在這時,與前輩畫家張萬傳、吳棟材同事,從此又欣然展開在台的繪畫活動。

一九五五年,陳錫樞在張萬傳及紀元美術協會諸先進的鼓勵下,與閒時相聚作畫的陳國寅、邱永銓、陳光熙、蔡蔭棠、陳炳沛及黃清溪七人共同成立「星期日畫家會」。這個與日本「日曜畫會」有著相同意義的畫會,是由一群利用工作之餘從事創作的人所組成的一個繪畫組織,他們定期利用星期日或其他休閒日相聚在一起,共同寫生、共同討論交換繪畫上的意見,並且每年聯合發表作品一次。由一九五五年七月一日假台北中山堂舉行首次年展至一九九二年,已是第三十六屆,其間無一年間斷。回想他們執著的態度,與專業畫家相較,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其背後默默推動、召集而造成持續凝聚力的靈魂人物,正是陳錫樞本人。

自我期許甚高的陳錫樞,除了每年與畫友共同參加星期日畫會年展之外,從未在其他場合發表個人的創作,關於正式個展,一年延過一年,他總是說:「畫好一點比較重要!」以至於後來陸續入會的羅美棧、蔣瑞坑、呂義濱……等會友,早在畫壇上活躍多時,而他仍舊守著本份,不改初衷。

年長陳錫樞一年,並在星期日畫會中擔任指導老師的廖德政說:
「許多畫家的作品,都是技巧超越了情感,而陳錫樞是少數情感超過技巧的難得畫家之一。」是悠長歲月堆砌出來的沈穩,使陳錫樞的作品在眾多畫家中獨樹一格,而更接近前輩畫家。

與前輩畫家的交往
從一九四六年至一九七○年退休的廿五年教學生涯,使陳錫樞得以與廖繼春、李石樵、陳慧坤、莫大元、張道林教授及紀元畫會中的陳德旺、洪瑞麟、廖德政、張萬傳、張義雄……等前輩畫家相處,進而共同砌磋畫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民國43年至46年之間,陳錫樞先後以「女兒」入選第十七屆台陽美展,及全省教員美展四次,但是在創辦星期日畫會之後,則不再參加任何公募展,這或許與自排於官辦展之外的紀元畫會會友長期相處,多少有點關連。

創作是一種自我的完成與肯定,與外在的獎賞無關。於是志同道合的畫家自然相聚在一起,陳錫樞與洪瑞麟、陳德旺、張萬傳共同外出寫生、玩樂,在五、六十年代是常有的事。

張萬傳常說:「自由發揮最好,用快樂的心情去畫。」

已故畫家呂璞石曾批評陳錫樞的靜物畫說:「這百合清秀不俗!」

廖德政說:「人物畫的線條很好,在自然中掌握了人物的神韻。」

李石樵指著一幅「姊弟」作品的畫面說:「布料的質感要畫出來,手腳多留意些……。」說著,拿起筆在小腿上加了幾筆。

陳錫樞透過市女中(現金華女中)同事許深州,而認識青雲畫會多位畫家,其中顏雲連說:「在各色料中加點黑色,畫面比較具有穩定性。」 與每位畫友的交往與對話,都詳細記載在陳錫樞的繪畫筆記中,他們的影響,是否可在畫面中發現?

自然,是藝術表現中最珍貴的性質
因為年代久了,無數作品散落在畫家四層樓居家的各層樓面裡,尤其在頂樓的一批,則沾滿了沈積許久的塵土,這些畫與許許多多「石頭畫」堆放在一起。

油畫之外,同時喜愛漫畫的陳錫樞,在名古屋藥專的畢業校刊上,被邀請畫下每位師長的臉譜。他用簡單幾筆表現出為人師表的內歛氣質,回國後則進一步將平面的描繪移轉到立體的石頭上。

「每個石頭的造型就像人的臉型,各個不同,但各有所屬。」陳錫樞在手掌大的石面上,畫著眾生百相,有美女、屠夫、老婦、乞丐、貴婦、小孩……每個石頭不同的質感,分別賦予每個人物栩栩如生的生命力。

永不停止最愛的塗畫,使陳錫樞在每一筆的創作中皆帶著純真自然的情感,就像六十七年前二哥給他的教誨一樣,他記住每一個人給他的批評,然後在平靜自我的創作歲月中,慢慢咀嚼、求進。

陳錫樞用色沈穩、線條拙樸而富於情感。五十至八十年代的作品大都畫在木板上,自然呈現著本土特有的困頓的氣質。仔細觀賞其風景、靜物及人物畫,可以很清楚的發現,即使是風景畫中的點景人物,也充滿著動作與情感,他毫不矯情,自然的描繪出台灣早期人物的生活及其背景。這份自然流露在畫面上的情感遂完成了專屬於陳錫樞個人的繪畫風格,也即是廖德政所說的,情感超越了技巧的表現。

用左手畫畫
一九七○年退休後,陳錫樞以全部的時間從事創作,旅遊寫生是這時期的重要事蹟。他先後於一九七七及八二年遠赴東南亞、歐洲、日本、夏威夷、美國參觀美術館兼及寫生。正當創作力達於巔峰之時,不幸,突然罹患中風,右手右腳失去行動能力,那年是一九八五年,陳錫樞六十五歲。

陳夫人說這是他的命。然而畫家本人並不向命運低頭,他一邊積極復健,一邊改用左手畫畫,左手的筆同樣是用肉握著,同樣傳遞著畫家的思想與性靈。由於行動不便,畫家更全心全力投入繪畫,作品不但未見減少,反而更豐富,許多淡水系列作品及花卉靜物都在這時期完成,畫友們為他的堅強毅力,深深感動。

所以,一九八五年以後的作品,都是畫家用左手描繪完成的。一九九二年的「三峽老街」,除了延續拿手的點景人物外,更有著鮮紅的壁面,這是否意味著畫家已經克服了腦中風的種種困難,而在不幸的遭遇中找到了明日的生機?

日不落觀音山
一九六四年陳錫樞遠赴金門擔任軍醫中尉,前後半年及回台後的幾年間,陸續完成許多金門村莊及海景作品,將這些作品合併其他五、六十年代描寫台灣鄉土的風景創作,則更豐富了本土早期風景畫的張力。

淡水景色似乎是作者最喜愛的題材,畫冊封面「日落觀音山」6F作品完成於一九八七年,也就是畫家改用左手創作後的第三年。它描寫著夏日的太陽在觀音山麓緩緩西沈的景色,淡水教堂及民房在暮色中逐漸隱去,大自然的瞬息萬變在畫家筆下,成了永恆的暫留。 是陳錫樞在繪畫世界中勇敢執著的奮鬥,使一切人間最美頓然成為永恆。

(本文摘自一九九二年四月南畫廊發行陳錫樞回顧展畫冊)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