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畫網 日記 南畫網 日記 /南畫廊 黃于玲 /日期: 2000/11/23
給孩子的第一幅畫
孩子應該在幾歲的時候收藏第一幅畫?
父母怎樣給孩子買第一幅畫?
如何讓孩子在成長中擁有一雙充滿靈性的眼睛?

一、他不是文化孤兒
時代變了,孩子的童年不等於我們的童年。當我們夢想擁有一台大同牌電風扇時,我們同年齡的孩子已在計畫如何將四八六電腦換成五八六,甚至,膽大的站在畫廊中央指著其中一幅畫說:「這幅,我要!」

除了在卡拉O.K.或其他電玩場所被抓走的那群可憐的、問題青少年之外,另外有一批天之驕子,正在父母有心照顧與培育下,規矩生活;甚至在偶然機會下,漸次接近藝術。這樣的差距真令人感到訝異;到底我們會成為那一種青少年的父母?原來,掏出一筆錢給孩子買第一幅畫時,為人父母者那份驕傲與滿足的背後,有著一個巨大冷酷的問題存在,那就是自己的孩子沒有學壞,而且他將來可能因為具有藝術涵養,而更受人歡迎。

我們辦過許多次座談會,談到藝術文化對童年以及其長大後人格發展的影響。不少專家多少抱著悲觀的態度說,台灣沒有文化,我們的下一代是文化孤兒。一九九五年初的「台灣畫」,推出台灣美術一百年特別企劃專輯,呈現台灣自一八九五年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後,一百年來的美術發展。有人說,不,台灣美術只有七十年,因為畫家不是生下來就會畫畫,前三十年是空白的,理應扣除。不論是七十年或一百年,總是不超過一百年。

在巴黎,光是一家畫店都超過一百年歷史。儘管如此,我們的下一代確定不會是文化孤兒,因為我們不是沒有文化,只是起步較晚。例如,我丈夫的英文名字叫Rembrandt譯成中文是林布蘭,與他中文名字林復南發音接近。許多英文說得流利的朋友問,何以取這個很少聽到,又難發音的名字,林布蘭到底是誰?有一天,一位十八歲少女站在旁邊,說她正在寫林布蘭論文,還說他是一名十七世紀善於描寫光線的荷蘭大畫家。由許多小事足以發現,我們的下一代比上一代更懂得藝術文化,因為台灣的經濟環境,已有足夠的條件讓孩子們自小培養繪畫藝術方面的興趣與鑑賞力;台灣畫也正蓬勃發展。

二、背標點符號的國中生
一位朋友說,她偶然聽見唸國中的女兒背國文是這樣背的:
「這時候我看見他的背影逗號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句號我趕快拭乾了淚逗號怕他看見逗號……」她女兒說老師規定標點符號也要背,符號背錯照樣扣分。

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很容易抹殺孩子原先具有的創造力,使生活失去營造氣氛的興趣,甚至使一個人變得像機器人一般呆板乏味。對於創造力的表現,在某些家長的解釋是得獎或成為畫家。時下流行的美勞或兒童繪畫班,總是在家長要求展現成果下,一味走向技巧的訓練。他們以畫得像作為畫得好的標準,兒童畫看起來一點也不兒童、一點也不純真可愛。如果拿掉畫筆,孩子們在繪畫美術上的思想與認識又是什麼?這算不算另一種背標點符號的教育方式?

一位唸美國紐約大學藝術研究所回國的年輕畫者,犧牲自己畫畫的時間,開班教導兒童美術,如何教?他的方式不同,不教技巧,先讓孩子們看許多作品幻燈片,它們都是世界著名美術館的作品,再加以導讀。在進入繪畫課以前,將孩子們分齡,分別告訴他們什麼是線條……,並且允許孩子隨意塗鴉。

這樣的方式不一定為台灣家長們所接受,但是孩子的創造力肯定會被呵護與開發,對於精緻藝術的吸收,也已經走在正軌之上了。在學畫不是為了將來要成為畫家的前提下,孩子對於繪畫美術的鑑賞與潛能才有可能被開發出來。

三、開發孩子的文化潛力
孩子的許多潛能都是由眼明的家長發覺出來的;許多事情做與不做,並非是錢的問題,而是價值觀不同。例如,有些父母認為讓孩子擁有一幅畫是值得的。一位媽媽說,她要她的孩子懂算術、還要懂藝術。

當大多數父母急著送小孩學電腦,以為掌握資訊與科技就是贏人一步時,有些更前衛的母親郤覺得人與機器最大的差異便是人有思想和感情。所有事物都有滿分的極限,只有藝術是永無止盡的追求和超越。我們如何想像一個小孩十多歲就開始「看」油畫?等到他三、四十 歲成家立業時,他的家庭生活會缺乏藝術品味與高尚和諧的氣氛嗎?我們追求這樣具有文化氣息的生活並不是一天二天生吞活剝的看畫冊惡補,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改變。

最近常聽藝文記者說,哇,拍賣場的競標者全換成是年輕的新面孔。我們研究這個轉變下的現實情況,那就是「藝術品走入生活」的趨勢已經愈來愈明顯了。我們的孩子不可能是文盲,但可能是「畫盲」。一個不懂文化藝術的孩子,在他的明日世界裡,可能會常常感到無聊。想一想,我們由童年走到成年所欠缺與追求的東西;再想一想孩子成年後那個時代,什麼東西已經不稀罕了,什麼東西會更珍貴?

四、怎樣替孩子買第一幅畫?
創造一個有氣氛的家庭,往往是現代婦女在各種物質與精神生活上所追求的終極目標。當家裡有了一套好音響、幾套好書、幾盆池坊或草月流插花,再添上一套義大利沙發或幾張英國古典傢俱、書桌之後,還欠缺什麼?在外國雜誌上,從未看過擁有以上這些東西的家庭的牆上是空白的。

許多朋友的新居講究一坪幾千元的英國名家壁紙,然後說,在那麼好的壁紙上釘釘子多可惜呀!是不是主人寧願看壁紙上的花紋圖案,也不願看釘子上掛著的一幅畫?

也許是小時候我們的牆上只貼報紙或舊月曆的緣故。如果印象中的童年,在客廳牆上或走道轉角處有一張畫,管他是畫著什麼,我們心中就會有一個觀念:生活中,需要一幅畫。我們小孩的第一幅畫應該在什麼時候給他呢?

中國旅法抽象畫大師趙無極在巴黎的第一幅畫是賣給一位法國人母親。他十分感動,不是因為他這樣一個孤單的中國人終於賣出了第一幅畫給驕傲的法國人,而是那位母親輕輕的說:「我要將這幅畫掛在Baby搖籃的床頭上。」

給孩子的美術教育應該不只是正經坐下來上一堂美術課,而更是生活上各種細節與作為的實踐與影響。前幾年台灣的買畫風氣鼎盛,郤少見父母帶小孩買畫的例子,炒畫的因素占大多數吧。如今畫市雖回歸冷靜,反而真正想買畫的父母開始全心全意帶著孩子慢慢看畫,再加以解說、挑選。

油畫的尺寸與材質仍是初入門者感到陌生的,其次是畫家的背景與畫價。在為孩子挑選第一幅畫時,最好先搞清楚上述問題,以防在買畫以及孩子發問時啞口無言。畫家的繪畫風格很多種,由具象開始比較不吃力;有興趣者,還可以研究畫家的生平際遇,了解畫家的生活背景,再看他何以畫出目前這種風格的作品,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藝術是離不開生活的。

研究同一畫家風格的轉變很重要。數學講求「因為、所以」;在畫風的轉變上,也同樣是講究這樣的邏輯。如米羅畫出童戲般的符號,並非空穴來風;又如蒙得里安的幾何圖形,也是由繁趨簡。一開始就畫簡單兩筆的畫家,鐵定是不會有進展的,他要往哪裡進展?畢卡索的立體派畫作是生下來就這樣畫的嗎?

五、從超寫實到弄假成真
我們稱畫具體的東西看起來又是具體的作品為「具象畫」,更像一點的叫「寫實畫」,絕對像的為新寫實、照相寫實或「超寫實」。一、二十年前紐約流行的超寫實畫派,連身體皮膚的毛細孔都畫出來了,但那種畫派不講究情與美,只在表現理性、尖銳,是透過鏡頭手法看一件真實事物局部的絕對真實,一點也不虛假,不參雜任何畫者的情緒。

後來超寫實畫派不再流行了,某些人將它發展成另一種唯美的裝飾性強的畫風--弄假成真。他們照樣以十分寫實的手法來完成一幅作品,只是題材轉為唯美,藝術家極盡所能來「製造」生活中真實的、美麗的景致,仍是十分逼真,而且令人無法懷疑它存在於現實中的可議性。

這樣的畫,倒很適合家庭裡的第一幅畫。這種畫不像「超現實」畫作那般需要解讀的密碼,也不像「超寫實」畫作那麼冷漠,它非具象非抽象,它是生活中一個具有文學性的最高視覺享受的畫面。台灣畫的發展,大都在具象畫上表現,主要原因是傳統因素,以及收藏家樂意接受。許多人花一、二萬,幾十萬或幾百萬買一幅具象畫,難道每個人都是衝動購買嗎?九○年代台灣孩子的生活空間變小,步調急促、課業繁重;何不給他一幅畫,讓畫中美麗的世界弄假成真,進入他單純又飢渴的心靈?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