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畫展-畫展導覽 即時畫展-畫展導覽 /南畫廊 黃于玲 /日期: 2001/03/09
畫展導覽
由玉山雄姿看台灣山脈之美

呂基正的高山奇景

如果富士山,是日本的精神象徵;也唯有雄偉的玉山,才能展現台灣人的勇敢與驕傲。

玉山,並不像台北觀音山那麼好畫,或易於親近;也不像日本富士山在一片平原中四處可見其芳蹤。畫家非得辛苦爬上中央山脈,才能一親芳澤,難怪遍尋台灣風景畫,也難得有幾件是描寫這個令人望而生畏的本土最高山峰。

南畫廊舉行這次《玉山雄姿》山的專題展,因為有已故前輩呂基正的參展,而顯得意義非凡。畫家家屬十分慎重的挑選幾幅佳作,當畫作即將曝光之前,畫家唯一的女兒,竟然感傷落淚。

她的哀傷與不捨,來自於其畫家父親在世時,並未獲得應有的掌聲,逐漸被遺忘的程度,和他為青雲畫會,為台灣美術奮鬥一生的努力,不成比例。現在終於有幾幅畫要展現出來,她一定想︰

「父親若是還在就好了。」

山是父親,海是母親。台灣四面環海,中間高高攏起的高山峻嶺,使平地面積只剩西部一些些。從南到北,畫家不論身處何處都可以隨時抬頭看到山。所以,許多山景畫中所描繪的都是遠眺的景色,其中以北部淡水觀音山最為畫家喜愛。

1960年4月,呂基正和楊三郎、李梅樹、張萬傳…等人一起到玉山寫生。他們各自手提畫具,尋找寫生角度。這時候,小尺寸的櫻花木板,就成為隨身攜帶最好的素材。不過有一次,呂基正站在群山前,發現手邊的10號畫布,無法畫出眼前山脈那無限的開闊感,靈機一動,他將兩幅10號畫布接起來畫,完成時心中感覺十分滿足。

他們畫山,不只在畫山的量感,也要在四季變換中,呈現山的氣氛。因為他們總是身處現場,高山空氣中的溫度、溼度、速度,總也左右他們的內心感受。

和呂基正同是1914年出世的台灣畫家還有︰張義雄。從他們共同的時代背景可以發現,「畫畫是一種與生命的搏鬥」。有些人是激烈的,有些人是和緩而持續一輩子,像是和上天有了承諾。

隨著1990年前後三、四年間的畫市榮景,許多前輩的佳作,不論是在畫家或親友手上的,幾乎被搶光了、或被騙光了。後者是指仕紳舊居翻修時,被古董販仔賤售。特別的是,呂基正並未成為浪頭上的主角,故也平安的保留了他的畢生傑作。這到底該感傷,還是欣慰呢?

當我們以2001年21世紀的開始回顧20世紀台灣美術時,呂基正這三個字,其實是無法取代的;誰像他那麼死心眼?他自1950年代開始,就專注於單一主題的創作——高山奇景,他為他的時代留下山的歌頌,在今天看來每一筆都帶著純真的熱情,那不是我們曾經擁有而又失去的嗎?

台灣山脈之美

歐陽文的《玉山百合》雖是具象作品,卻充滿畫家的想像,他憑幼年時在嘉義所見的山的印象以及少年時爬上玉山頂的記憶,在1999年完成這幅畫。

他的228受難經歷,畫面向來具有一種剛毅不屈的生命力。畫中的百合花,是畫家60年代自綠島(當時稱為火燒島)帶回來種子,種在台灣土地上所開出來的花朵。迎風搖曳的百合,自由的舒展開著。

同時參展的詹浮雲也是228受難家屬,他的作品《玉山積雲》以暗鬱的色彩描寫高山,山的精神與象徵,透過厚重的油彩,有了新的意象。

劉國東《山麓之秋》以季節的變換,表現高山不同的面貌。他在暗咖啡色系下,層層表現山林入秋的景象,深重的色塊,層次分明。吳王承在觀音山上畫《觀音山》,以全新的角度再一次詮釋山的優美。

更年輕畫家劉得浪,以精湛的描繪技巧令藏家印象深刻;他以嚴謹的創作,呈現山的浪漫與情愫。尤其1995年,劉得浪以台灣大山的巨幅油畫個展,寫下個人畫展的美譽,在精神上,幾乎成為山之畫家--呂基正的接棒人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