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黃于玲 /日期: 2001/08/21

沒有一位畫家像廖德政直到七十歲才出名,又在有生之年大放異彩。短短十年間,他在台灣畫壇所營造的印象,其實只是他一生滄桑的生活和創作,終於放到架好的舞台上。

廖德政作品具有一種寧靜的力量,這是他畏縮沉默的個性在人生際遇中練就出來的韌性;有些作品隱喻著故事,等於替沉潛的靈魂說出了內在的心聲。1946年這個「戰中派」的東美高材生滿懷抱負回到家鄉台灣,卻遇到228事件失去父親,結果這個世家長子繼承的不是家產,而是228的陰影、以及家族的生計。

廖德政屬於紀元畫會,會員在1954年成立後被稱為「在野畫家」,紀元的日文發音和危險相似──象徵著不讓人查覺的存在其實是最危險的。廖德政等這批紀元畫家未戴上官方賜予的桂冠同時,悄悄完成如今最具本土性格的作品。

從懷著鄉愁的「黃色時期」,至找到疑惑之出路的「綠色時期」,廖德政的作品為他的人生作了緊密包裹,就像華麗的莫札特音樂,深藏著一股不易探測的陰影。對廖德政這個喜愛文學音樂的青年來說,幸虧藝術才將他由黑暗迎向光明。

1949年他遇到畢生藝友、也是他繪畫上的第一位知音呂雲麟,這位智者在畫家幾乎病態的懦弱中發現才華,開始收藏他的作品,並時常對停筆的他怒斥:「畫家不畫圖,就是ZERO! 」

儘管人們從這個包藏人生風景的作品中獲得和諧的美感,也就是一種台灣田園的生命力,畫布背後的足跡卻值得一再探索。

回到文首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