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 藝評 /陳長華 /日期: 2001.10.16
從生活找本土

  十幾年前,有一次在席德進的松江路畫室,和席談起創作題材的 問題。那時,他正開始作暈染的台灣山水,他的一句話給我極深刻的 印象。他說:「在台灣生活,就要畫在這裡的所見所感,觀音山和黃 山怎會一樣呢?」

  今天,很多人關心繪畫的本土化;每一次我碰觸這個話題,總會 想到席德進。基本上,席德進是非常認同他生活的土地,他發現他所 認同的土地的美,他也想到藝術脫離生活的貧血危機。如今,席已離 開人間十數年了,早滅的生命不能趕上台灣的新時代,我也想像著如 果他活得長一些,他會言行一致地傳播他的「本土化」。

  美術表現的本土化,我想不是狹礙的懷舊,也不是刻意地求拙。 畫斑剝的古宅、畫記憶的水牛、畫故鄉夕照……這就是「本土化」嗎 ?這些景象和畫者有怎樣的關係?在精神上有沒有銜接?選材的浮相 很容易將本土化曖昧化。我們站在一幅風景畫前,不管畫面技巧多好 ;但不會動心。為什麼呢?因為畫者的情不在裡面。本土化少不了這 個「情」字。

  我們談美術的本土化,應回歸到生活中的本土,從現實生活中找 到本土。畫者面對台灣的社會新局面,他的血、他的心、他的情,有 什麼動靜?台灣展現的新人文又對他產生何種的衝擊?在政爭紛擾下 ,反映在平凡百姓的精神生活特色是什麼?九○年代的美術本土化需 求,應和七○年代或五○年代的美術本土化不同吧!本土化如果不能 溶入「今天」,這「本土化」必然是奄奄一息的,不能稱為美術創作 ;而形若一再因襲的工藝品。

  本土化的要件,是表現當前的生活;事實上已站在過去的經驗來 批判了,這是有別於自我娛樂的懷舊情緒抒寫。本土化是一種潮流; 而非目的,在風起雲湧的大環境中,如能順勢力導,妥善利用本土化 的表現,這就是台灣當代美術國際化的本錢。

載自台灣畫第11輯:本土畫.國際化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