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美術童話國 兒童美術童話國 /黃于玲 /日期: 2001.11.08
陪小朋友認識台灣美術家-1
 
台灣的田園畫家:廖德政

小朋友你好,

你認識幾位台灣美術家?你看過幾張台灣畫?台灣畫就是台灣人在這一百年中所畫的畫,有些畫,裡面藏一些秘密喔….

如果你喜歡閱讀關於美術的書,在小學中年級時,可能看過黃阿姨寫的「中華兒童叢書:台灣美術家廖德政」這本書,沒錯,現在它已經數位化了,你可以隨時叫出來看,但願你和這些可愛的台灣畫家,成為網路上的好朋友。

一、大甲溪畔的藝術家
二、文學少年
三、「東美」最後一位台灣畫家
四、看見原子彈爆炸
五、爸爸失蹤了
六、畫作的概念
七、台灣的田園畫家
八、紀元畫會:六個愛吵架的好朋友
九、相思樹花開

 

 

 

   

 

一、大甲溪畔的藝術家

台灣中部有一條美麗的河流,名叫「大甲溪」。

一九二○年夏天,大甲溪畔岸里大社的望族廖乾三先生,喜獲一名孫子,許多人前來向這名葫蘆墩區長恭喜,他高興的替嬰兒取名「廖德政」。

在日據時代,廖乾三先生為了使台灣人和日本人一樣,接受良好的教育,慷慨解囊,出錢和霧峰林家,一起合辦現在的台中一中。後來,又和朋友創辦現在的岸里國小。

廖德政小時候,就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他從岸里國小畢業後,又考上台中一中,這兩所學校都讓他想起祖父的愛心。

他的父親廖進平,和畫家陳澄波一樣是一八九五年出世。他生性熱情,喜歡為人服務。年輕時就加入台灣民眾黨,四處演講,成為一名很早就敢公開發表政治思想的人物。

可是,廖德政的個性,和父親完全相反。他喜歡安靜的看書或是聽音樂,高興的時候就拿起筆來畫畫。他很早就擁有「少年俱樂部」雜誌、和收音機。這些東西,使廖德政比別人早一步獲得知識、和幻想的能力。

成為一名文學家,是廖德政的第一個志願。他希望自己長大後,用小說、或詩歌,來表達心中的情感。

為了成為一名偉大的文學藝術家,廖德政時常到大甲溪邊,望著美麗的河流,訴說心中的願望。河邊輕輕吹來的風,一下子就把他帶到藝術家的夢花園裡去了。

回到文章最上層

 

二、文學少年

豐原,以前叫做「葫蘆墩」。

廖德政中學時,每天從葫蘆墩鄉下,騎腳踏車經過一片綠油油的稻田,到大街上去搭乘火車。坐火車上學的學生,我們都稱為「通學生」。

為了趕火車,他每天天剛亮就起床,直到太陽下山了才回到家。冬天時,天空很快暗下來,可是回家必須路過一片墳墓和竹林,黑暗中,竹林還不斷發出沙-沙-的聲音,好像魔鬼要出現了。害怕的廖德政拼命往前衝,直到看見保護我們的土地公廟,才鬆一口氣。

以前台灣人的大家庭,都有一夫多妻的習慣。像廖德政就有四個祖母、兩個媽媽,和許多堂兄弟姐妹。生長在這麼熱鬧的大家庭裡,他還是時常感覺寂寞。

從小到大,廖德政最好的童伴,就是幼年、少年俱樂部雜誌以及岩波文庫這類書籍。書裡面有漫畫、童話、和小說等文學作品,廖德政每天都在通學的火車上,埋頭看世界名著。後來有人稱這種多愁善感,喜歡幻想和文學的少年為「文學少年」。

文學少年-廖德政,除了文學以外,還喜歡音樂與大自然。他喜歡走在載甘蔗的五分仔車鐵軌上,幻想自己是在沙漠的月光下旅行。也喜歡到田邊看夕陽西下,傾聽青蛙噗通--跳下水的聲音,這是他一天當中最快樂的時刻! 

回到文章最上層  

 

 

 

 

   

三、「東美」最後一位台灣畫家  

廖德政一九三八年台中一中畢業後,被父親安排到內地|日本去學醫,可是他卻完全出乎父親意料之外的考入「東美」。 

東美,是「東京美術學校」的簡稱,後來改名「東京藝術大學」。這所聞名的美術學校有師範科,也有專們培養西畫家的油畫科,位於美麗的上野公園裡,旁邊還有一個動物園哪! 

日據時代想當畫家或彫刻家的人,大都以進入東美為第一志 願,以便將來成為「學院派」畫家。台灣有名的幾位前輩畫家,陳澄波、廖繼春、顏水龍、李梅樹、李石樵等,都是這所學校畢業的,而廖德政則是戰爭結束以前,最後一位台灣籍的畢業生。 

一九三八年夏天,未滿十八歲的廖德政,在父親的期望下,獨自乘船到日本當「小留學生」。當時社會還未流行移民,有名望的家庭大都去習醫,因為當時醫生是很受人尊敬的行業。身為長子的廖德政,父親也寄望他將來成為一名醫生。 

臨去日本前,父親第一次帶著廖德政到酒家去,希望他當個見多識廣的男子漢。可是他對那熱鬧、吵雜的場所並不感興趣,也不想當醫生,心裡偷偷許願將來要成為一名文學家。 到了東京以後,有一天在池袋豐島公園散步時,看見一群學生在寫生,一時興起,竟想當個畫家。這時,他並未準備醫科考試,而是跑去拜訪一名前輩畫家陳清汾先生。父親的朋友陳先生對他說:「當一名畫家是很辛苦的,需要很大的決心和毅力。」 

溫文爾雅的廖德政為了自己的興趣,一邊與父親進行一場溫和的革命;一邊偷偷跑到川端畫學校補習素描。半年後,也就是一九四○年三月,終於如願以償,一次就考取東美「油畫科」。 

由於戰爭的緣故,廖德政直到一九四六年才畢業。教過他的老師有田邊至、南薰造、和安井曾太郎先生,油畫科主任則是藤島武二,他們都是名聞一時的畫家。 

留學生活中,經歷一場殘酷的戰爭,使廖德政更深刻的體會,人類多麼需要和平,這個心願後來一一在他的畫裡表現出來。  

回到文章最上層  

   

 

四、看見原子彈爆炸  

喜愛文學的廖德政,留日時,寫了一本記載鄉愁的「藍色日記」。他用整齊美麗的鋼筆字,對自己訴說孤獨的心聲。沒想到這本日記留到今天,成為畫家年輕時的寫真集,也讓我們看見戰火下的廖德政如何死裡逃生。 

廖德政屬於「戰中派」的一代,意思是戰爭發生時,他們才二十歲左右,正是人生的黃金時期,卻無法享受歡樂的時光。戰爭不激烈時,他還可以到古典音樂喫茶店去聽貝多芬,或是走到開闊的大自然底下去寫生,讓心隨著天空中的雲彩、或皎潔的月亮,四處去旅行。 

可是一九四四年底,日本面臨了戰敗的危機,東美的同學們大都提前畢業去當兵。唯獨廖德政是台灣人,可以志願選擇要不要上戰場,他決定休學一年。 

休學時,他前往九州鄉下的同學阿部家。那個偏僻的小村落竟然連一個男人也不容易看見,因為大家都打仗去了。廖德政在這裡當農夫,躲避戰火,並等待第二年復學。 

震驚全世界的廣島原子彈爆炸時,他已回校上課,並選了大畫家安井曾太郎為老師,可是不久就被派到廣島附近的江田島「勞動服務」。當原子彈爆炸時,他正巧在島上的廁所裡小便,說時遲、那時快,爆炸時的強光射到他的身體,原子塵並且很快的使天空暗下來。什麼是原子彈?當時連聽都沒聽過,就已經有十九萬人成為彈下亡魂了。 

親眼目睹原子彈爆炸的慘狀,使廖德政在走向畫家之路時,總是充滿悲憫之心。我們將會慢慢發現,他的風景畫中,隱藏著祈求和平的心聲;也對美麗的大自然充滿感激。  

回到文章最上層  

   

五、爸爸失蹤了  

一九四六年四月,廖德政終於畢業。他乘坐美軍「自由號」軍艦,自日本宇品港回到離別八年的故鄉。這期間歷經了戰前、戰中、戰後三個世局,他希望從此在太平日子裡畫畫。 

在回家的路上,廖德政發現台灣充滿一片綠色的景象,比日本風景,更具有生命力。他還觀察出綠色之間,色彩和光線變化無窮,這不就是最好的繪畫題才嗎? 

不料回家不到兩年的廖德政,隨即面臨一連串家變。先是妹妹因病去世,一九四七年三月父親廖進平又因二二八事件失蹤。身為長子,他馬上要擔起一家十人生活的重大責任,也打碎了重返日本畫壇奮鬥的決心。 

廖進平先生是一名具有社會正義感的知識份子,二二八發生後,加入「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才被捕、受難。事後,家人探聽到他是在觀音山下的八里岔,被憲兵捉走、再槍決,屍體被丟入海裡。 

在二二八事變的陰影下,廖德政於第二年辭去公立台北師範教職,轉任私立開南商工,並開始一系列以「田園」為主題的油畫創作。 

轉入私立開南商工的廖德政,在該校服務了四十年。他在這裡和許多畫家如陳德旺、莊索、黃鷗波成為同事;並且認識建築科主任呂雲麟先生。呂先生受廖德政影響,開始收藏畫作,直到他去世為止,共收了八百多幅畫,成為本土最重要的台灣畫收藏家。 

多年來,不幸的遭遇並沒有擊倒廖德政,反而引導他在作品中,用很含蓄的題才,表達很深刻的心意。從最早五○年代創作的「清秋」,和「對話」、「望海」、「撥雲見日(二)」都和思念父親有關。 

清秋,畫著後院三隻可愛的雞,代表爸爸媽媽和小孩,他們被關著不能出去玩,雞爸爸望向秋天美麗的天空,很想推開籬笆,走向陽光大地。創作時,正是白色恐怖時期,它隱喻人民在政府高壓政策下,失去言論自由的悲哀。 

對話和望海,兩件作品都在描寫等待和懷念的心情。「對話」的樹林代表一群孩子,他們在淡水河邊,討論父親離家去,怎麼還不回來?撥雲見日(二)一九九四年完成,政府已向二二八受難家屬道歉,使畫家心中的委屈減輕一些。 

廖德政畫畫的速度很緩慢,思考的時間多過拿筆的時間,作品也總是不斷修正,以求達到完美的境界。父親受難前完成的作品,只有「風雲起」、「淡水風景」、「有花的靜物」等幾張油畫,和淡彩速寫。其它全都是父親受難以後才開始畫,也就是開始了悲愴的創作歷程。 

自一九九三年起每年舉行的「二二八紀念美展」、「紀念二二八台灣畫展」中,廖德政是每次參展的畫家。因為他作品的主題,都是為著等待和平與尊嚴。 

 

回到文章最上層  

   

 

六、畫作的概念

前面我們看過畫家的出身,那麼他作品的概念是什麼呢?

廖德政有「田園畫家」之稱,是一名思考型而非技術型的畫家。一九四六年東美油畫科畢業,作品以油畫為主,另外有一些透明水彩、鉛筆寫生、以及雕塑作品三件。總數至今不超過一百五十件。

廖德政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台中一中,放棄醫學考試,而進入東美學習繪畫。學院派的繪畫技巧,加上他在文學和音樂上的高深造詣,使他在創作上的思考,既深且廣,充滿感人的氣氛。 他常說:「我要當一名藝術家,而不是畫家。」

在學校時,廖德政初受田邊至先生指導石膏像素描、又受南薰造先生指導油畫創作、受安井曾太郎先生啟發觀察大自然的態度,最後又從藤島武二那裡獲得油畫可以「修改」和「簡化」的概念。

年輕時期,廖德政的繪畫技巧和思想,分別受這些老師的指導和啟發。中年以後,對西洋畫家波納爾、塞尚深入研究,他曾經對波納爾的色彩著迷,畢生的創作觀念,更深受後期印象派大師塞尚的影響。

可是其中最大的不同是,廖德政始終在努力尋找「台灣」,希望在西畫形式的創作裡,表現出台灣的特色。

廖德政為什麼被稱為「田園畫家」呢?因為他的作品,好像是一首大自然的詩歌,呈現出春、夏、秋、冬和冷暖、濕熱的主題。他的作品可分為:靜物畫|早期、中期、晚期,風景畫|田園系列、觀音山系列。

廖德政早期作品的特色是肌里厚、色彩暗,好像帶著感傷的心情,屬於「黃色時期」;中期較薄、較亮並逐漸傾向綠色,渴望和平;晚期變成又薄又亮,畫面上還帶一點濕氣,是成熟的「綠色時期」。  

回到文章最上層  

 

   

 

七、台灣的「田園畫家」

小朋友你是否發現,廖德政的作品裡很少看到人,連「點景人物」也很少看見?因為他每一張畫的主角都是「大自然」。

為了親近大自然,一九七○年起,廖德政搬到天母山上居住,那裡再上去一些,就是陽明山了。他自稱是「山上人」。

他畫台灣田園的風景、和田園裡的果菜、花朵,連四季的風和潮濕的空氣,也一起畫出來了。 他的畫室在山居的二樓北方,他說:「朝北的光線很穩定,最適合畫畫。」從窗子望出去,可以看見一叢叢樹林,清晨時,山上就飄過來一陣陣煙嵐。

走來到前院,觀音山和山下的平原一覽無遺。每個清晨和黃昏,畫家都在這裡用詩人的心、科學家的眼觀察。從眼前最近的相思樹林,一直遠眺到觀音山,大自然的景色盡在眼底。 安井曾太郎曾對他說:「畫家要觀察大自然到它的裡面。」

什麼是大自然的「裡面」呢?我們來看新作「春風」。小黃花在春光裡含羞的開放了,室外飄進來的空氣,有點涼有點濕,畫家畫的是春天的風,你感覺到大自然在呼吸了嗎?

廖德政早期靜物畫,以溫暖的室內為背景,畫面充滿台灣古時候土角厝的顏色;早期風景畫,也帶著稻子成熟時的色彩。因為他童年居住在豐原鄉下,台灣農村的景色,印象深刻,畫記憶中的家園,使他的畫風傾向溫暖而感性的「黃色時期」。

七○年代以後,廖德政的畫風開始轉為翠綠、透明。他努力在作品裡畫出陽光、和濕氣。陽光、空氣、水是我們生活的三大要素,如果畫面能表現這三種抽象的東西,畫才會活起來。

這時他以遠眺觀音山、和住家周圍的樹林為題才,畫出四季和天氣的變化。靜物畫的背景,則變成透過木窗所看見的自然景色。他一邊將陽光帶進室內,一邊暗示我們,桌上的花和水果,都是來自窗外的世界。畫風傾向理性,但仍充滿對大自然的愛,屬於「綠色時期」。  

回到文章最上層  

 

   

 

八、紀元畫會:六個愛吵架的好朋友

「紀元畫會」一九五四年成立,顧名思義是要開創台灣美術的新紀元。六名創始會員,從最年長算起有:張萬傳、陳德旺、洪瑞麟、張義雄、廖德政和金潤作。他們每一個人都很有個性,啊,當畫家就是要這樣;不過卻是誰也不讓誰,時常吵來吵去。

這個畫會和每一名畫家,在五○年代都被稱為「在野的」。因為他們反對當時的省展、台陽展,認為這類官辦的「公募審查制度」審查過程不公開,限制很多、又不公平;可是一旦得獎,卻是畫家成名的捷徑。然而,他們寧願拋棄名利,也不願在官辦展中被牽著鼻子走路,大家就稱他們為在野的畫家。

這六名在野的、持畫刀的戰士,各個充滿個性,他們定期聚會,努力研究個人的畫風,相互批評,並且舉行畫展發表作品。這一來,不但走出自我的繪畫風格,最重要的是脫離日據時代的陰影,開始呈現出台灣人特有的繪畫形式。

紀元首展在成立那一年七月舉行,地點是台北美而廉畫廊。次年一九五五年最熱鬧,三月、十一月在中山堂舉行第二、三屆展出,七月還到高雄舉行「南部移動展」。然後就停了十八年沒有活動。

如果將停下來的紀元,比喻成一頭睡著的獅子,結果是呂雲麟把牠們喚醒了。呂先生是廖德政在開南商工認識的同事,經過廖德政介紹認識紀元畫家。一九七三年愛畫的呂先生邀請紀元畫家們,在他位於台北士林大西路的新房子舉行「小品展」,從此紀元又開始活動了。呂雲麟提供家裡的客廳和洋酒,讓畫家們盡情聊天,還招待呂太太的一手好料理。他後來轉行蓋房子賺了一些錢,於是開始收藏這些人的作品,然後再和畫家本人討論畫作,其間充滿溫馨的情感。

「紀元畫會」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一顆純粹、熱情的藝術心靈。他們在很困苦的時代中,仍然能夠堅持繪畫理想,並且勇敢跳過現實中的絆腳石,這可要很大的膽識和決心哪!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紀元畫會創始會員,在五○年代荒亂的台灣美術歷史上,是開創新紀元的六名英雄。

回到文章最上層

 

 

   

 

九、相思樹花開

每年五、六月間,是台灣相思樹花開的季節。小朋友是否發現,盛開的相思花,由白轉黃以後,就凋謝了。

廖德政用「春萌」、「相思樹花開」、「相思樹林」三幅畫來描寫花開以前、盛開時,和花落後的景象。相思樹和觀音山,隔著大平原遙遙相對,每年相思花盛開時,好像在對觀音山大聲的唱歌。大自然在宇宙間的生命力,真是生生不息呀!

特別的是這三幅畫的完成年代,相差將近二十年。這代表廖德政習慣用長時間,來描繪單一主題。如此深入的思考,才使他的作品一再成為感人的傑作。

廖德政的風景畫,如「相思樹花開」或「晨霧」主要以樹林、山、綠野為題才,它不像早期的「田園系列」風景畫,是以記憶中的台灣農村為主題,表現溫馨的情感。而是比較接近晚期寧靜、和平的「觀音山系列」風景畫,以山居景色為對象,表現大自然的深遠和永恆。

「晨霧」、「山雨」、「初晴」、「撥雲見日」四聯作在一九八七起的四年間完成。描繪早晨到午後,同一片樹林不同的景象。我們都知道,印象派大師莫內,畫出不同時刻下,陽光色彩的變化。廖德政則畫出,樹林在不同氣候下,陽光和水氣的變化。從薄薄的晨霧,到大雨滂沱,到陽光初露,同樣的樹林卻有不一樣的面貌。想想看,你畫的風景,是晴天還是雨天?

回到文章最上層

故事還未結束喔...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