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 日記 /黃于玲 /日期: 2005/6/22

以「當代」為名


時間:2005年6月22日 下午 05:56
氣溫:33℃

我總是慢半拍,那又怎樣,還不是進去了。活在21世紀初的台灣,特別累,新舊雜陳,兩岸亂流,站出去又叫不出名字,這樣的現實,擠出一個叫「當代」的藝術。

19日去北美館參觀「以當代為名」的威尼斯展回顧,都是歷年來台灣館的作品,第一次認真看當代藝術,硬著頭皮擠入,范姜的稻草在門口。好幾件都是熟悉的,只是不知道當代的精神是什麼,想說什麼,市場在哪裡?

前幾天有在北美館睡覺的新聞,略過,一如以前略過所有的當代新聞,畫賣不好,當代藝術的新聞看來只有煩,印象不只是譁眾取寵,還感覺一種無病呻吟的蒼白--為什麼要用幾萬字來解說一件莫名其妙的東西?

還好,北美館沒有文字,只有解說員,我跟著他進入當代世界。第一件作品不好,第二件也不好,第三件以後,我直接從作品領略他想傳遞的觀念,有些澀,卻可以懂。站在黃步青的辦桌前,終於把自己和作品連結在一起,我可以共鳴的部分是那些植物乾果,來自大自然,一種熟悉的呼喚,可以說是童年辦家家酒往事的現實化,它在眼前勾起的回憶和感動,不同於一幅畫,不同於一首童年的歌;她是另一種媒介,很奇妙。

在來就是睡覺的床,兩張單人床,分開,報名的人,將會睡在上面,一段私密的時光將成作品的一部份,睡過的床單,已經有人買了--這是一種難以想像的收藏。雖然,台灣第一位參加威尼斯展的李銘盛,就是畫廊搬入忠孝東路時第一檔展出,取名「包袱」的觀念藝術,把許多包袱背在身上,由畫廊舊址走到新址,也就是四段尾走到四段頭。啊,那時是南要辦的,到今天才懂,我肩上的包袱並不比李銘盛少。1984年到現在,已經21年了。

回想1984年,南陪著李銘盛走在忠孝東路四段上,背著無數個包包,是怎樣的情景?當代藝術在台灣萌芽的時刻,南參予其中,我從福華下班回家,包袱已經放在新畫廊。啊,像是我接收了那樣的負擔,一直到現在。

畫廊辦了李銘盛的「包袱」以後,就沒有再辦過觀念藝術,什麼時候再來一個驚人的展出,應該多多觀望。這方面,美術館跑得比較快。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