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畫廊的故事 南畫廊的故事 /黃于玲 /日期: 2005/6/26
南畫廊1980年創立,他的歷史等於是台灣畫廊的縮影,2002.3.30開始連載.想知道畫廊時代的故事,或現代與本土畫家的故事...,請別錯過本篇.本連載沒有順序,但以年代為分隔.
南畫廊的故事- 1985 / 新血年
「他啊,你叫他坐下他偏要站著,」

在忠孝東路四段55號那幾年,剛好是台灣繪畫市場的全盛時期,它由不怎麼樣,慢慢爬升,指標在房地產市場以及股市。當房地產好起來的時候,就是畫廊要多請些人手,多闢展出檔期的時候,一年廿四檔還嫌少,日本一檔只有五天,一年可以排上五十檔。

有一天接近黃昏了,南說:「奇怪,今天好像還沒有成交紀錄。」才說著,進來一位中年男士,他指著一幅靜物畫說,花瓶為什麼要切一半,我要畫面是完整的,剛好,辦公室裡有一幅沒掛在展場上的,同一位畫家作品,尺寸小一些,但是很完整,可以數出有七朵花。他很滿意的定了這幅畫。

是的,那個時期每人都是一張笑臉,沒有一天不賣畫。下班前,櫃檯一定會交付當天的日報表到辦公室來,桌上必然有一疊厚厚的鈔票、支票、訂畫單,那時候我是典型的老闆娘,最重要的工作是數鈔票,有時候結帳了,又有人來買畫,付現金,於是桌上就一疊疊分屬不同報表的鈔票。現金數累了總要對南發牢騷:「怎麼到處都是錢,開支票不行嗎?」

不,在這盛況之前的1985年,畫廊很悶。南以為畫廊是他的房間或畫室,把天花塗成深咖啡,還鋪著同色地毯,上下夾攻,我不知不覺活在黑暗的世界裡而不自覺。那時,落地窗還沒有打開,既看不到窗外的風景,也看不到逛畫廊的人潮,每天苦思畫廊怎樣開展。

有一天,蘇新田說要介紹一群年輕人來看看,時間剛好接在李銘盛觀念藝術後面一年,南很快排了一系列年輕人的畫展,他們有些還在學校,對於畢業後的前途處在一片茫然中,但是個個充滿熱情與夢想──必是這份夢想觸動了南,讓他以為是當年自己在為藝術尋夢。

南和年輕人很談得來,尤其是搞奇奇怪怪的,他越是興奮,藝術就是創新,南始終喜歡創新的東西,他的骨子裡全是叛逆的細胞,記得爸爸總是無奈的說:「他啊,你叫他坐下他偏要站著,」我說:「下次和他說話,說相反的,不就剛好?」

蘇新田帶來這群年輕人,都是文化應屆前後期的美術系學子,從盧怡仲、楊茂林、吳天章、楊仁明、李民中到傅慶豊…。他們分別以聯展與個展的方式,從1984年12月開始在南畫廊發表作品,這是他們跨入畫廊產業的第一步,也是南畫廊為新形式藝術步入市場的大膽嘗試。

畫廊在1984到85年間密集推出年輕畫家畫展,設定為「新血年」,目的是要開發新的繪畫風潮。許多年輕畫家或繪畫團體,第一次在南畫廊發表充滿激情的創作,例如:101新圖式,畫家有:盧怡仲、楊茂林、吳天章。劇烈再造參展畫家有:傅慶澧、楊智富、楊明國、李明道、陳彥初、李民中、梁平正、孫立銓、蔡昭良、王仁傑、林重光、賈漢家、許添丁、李興龍等人。接著又有:葉子奇、潘麗紅、原來、蔡智贏、張心龍、楊塗能、楊仁明、傅慶豊…等個展。

畫展成績,就像是天花板地板的顏色,一片黯淡,南勉強留下幾件作品,抵畫展開銷,那些作品,到現在還放在倉庫裡,有些待價而沽,有些已成昨日黃花。在1985年代,畫廊沿用「現代畫」來區分,它即不是抽象也不是寫實,裡面幾位畫家在廿年後的2005年成為當代藝術的紅人。

每一個藝術家,都曾經年輕,都要遇到不同的問題與困擾,這些看來是阻力的遭遇也可以說是一種助力,經過考驗的「苦命人」終於成為知名藝術家。記得那時,有人鬧胃病,有人沉浸在戀愛的花蜜裡,有人又深深為情所苦,有人始終像是一個遊魂,有人則精得像生意人。

這群年輕人走過漫長的廿年,藝術才開出一朵小小的花蕊,多少人窮一生之力,連個苞也不曾出現。這樣想著,就要更小心翼翼,因為畫廊牆上每一幅畫背後,都有看不見的血淚。那些青春歲月中閃閃發光的風采,因為夢想而持續在辛苦歲月中發熱,人們要的,也是這份情感與決心。

看更多故事
看更多美術資訊

2003/5/29起首次發表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