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 藝評 /黃于玲 /日期: 2006/1/25

【精緻藝術的明天】系列1.畫廊和藝術環境的關係


畫廊和美術館一樣提供藝術品給觀眾欣賞,和學校教育一樣供應藝術知識;不同的是畫廊需要透過商業行為來維持永續經營,畫廊營建的藝術市場讓有興趣者得以透過商業機制擁有藝術品。面對未來的知識型社會,畫廊經營者也是知識工作者,負責將藝術內涵轉為具有經濟價值的美術知識。

藝術市場和藝術教育的關係如何?目前國民藝術教育的成效反應於藝術市場的意義是藝術品被當作投資工具的比例多於鑑賞。畫廊行銷藝術家的過程是在進行一種藝術教育,唯有透過國民的認知才有進入市場的可能性,如果國民藝術素養被提升,畫廊的行銷工作即可進入正規的藝術傳播而不是投機性的蠱惑。畫廊是國民藝術素養的反映者與推動者,學校教育是開墾,政府是環境維護者。

觀眾在哪裡藝術市場就在哪裡,買畫是一種接近知識的過程,觀眾既是喜歡藝術的國民也是藝術消費者,畫廊的文宣是一種廣告文案,收藏家大多時候將逛畫廊當作具有精神享受意義的休閒生活。藝術市場上一幅畫的流向猶如小溪進入大海,融入國民的生活底層,激勵人心,反映時代的樣貌。

畫廊的參觀民眾是藝術市場產值的製造者,不過畫廊和社會的關係在新世代進入藝術市場的時候產生結構性的變化,民眾不再像過去那樣相信畫廊所舉辦的畫展是唯一值得參與的藝術之旅。畫廊為了生存必須持續開發美術人口,以南畫廊連續舉行21次的零號集錦為例,一共開發一千個家庭第一次購買藝術品,構買民眾平均年齡是35歲,每人總計約構買5幅畫,最喜歡的作品為:風景畫、靜物畫、人物畫,平均一幅畫的價格是2萬元,主要目的是收藏、佈置家庭、饋贈親友。民眾對藝術的認知,從展示地方美術的地方文化中心、地方美術館、都會美術館、博物館到民間畫廊,後者提供更親切緊密的互動關係。

畫廊與社會的關係在21世紀網際網路興起以後,形成革命性的新局,全台的寬頻普及率達到接近100%,微小的畫廊也可以發揮媒體的效應──畫廊網站既是廣告媒體、行銷通路、交易市場、更是一個教育平台,優良的畫廊網站擁有美術館與學校所沒有的最新藝術資訊與作品,它們也一種教育素材。

1970年代迄今三十多年間,畫廊扮演藝術人口催生者的角色,一手帶起台灣藝術生態的活絡、展衍。畫廊提供畫家發表作品的機會,包括空間、企劃、銷售、藝術品售後服務等,使藝術家只需專心創作而不必分擔商業運作;藝術品在由拍賣場所提供的第二市場交易平台中獲得流通的管道。從幼稚園到大學,老師帶領參觀畫廊、或要求學生提出參觀報告,畫廊實質參與美術教育的一環。

南畫廊新聞稿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