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買第一幅畫 怎樣買第一幅畫 /黃于玲 /日期: 2006/3/13

說故事 還是不說故事


閱讀《怎樣在30歲以前變成收藏家》

一位資深藝評家說,透過一幅畫的表徵,以說故事的方式,來欣賞這幅畫,是危險的。

他們的意思是,作品必須回到他自己本身,人們要以純粹的角度來看作品,不要說故事。故事的內容會把作品帶到危險的境界──脫離藝術。

我們習慣在:1.風格、2.技法、3.時代背景、4.故事等四個面向去深入作品。不論技法重要還是故事重要,從理性或感性的角度出發,都是要觸及藝術外在形式下的內涵。

坊間許多無病呻吟、濫竽充數的文章確實與藝術無關;可是我們回顧過去藝術雜誌上的文章,每一篇為收藏家避之唯恐不及,他們簡單的說:「我看不懂。」也許十年或二十年前買畫的人,有人不願意稱之為收藏家,卻無法改變他們是藝術市場消費者的事實,也是他們撐起台灣藝術環境得以走到今天這個局面的支柱。

用科技的語彙解釋,繪畫作品是用一種特殊形式表現特殊內容的「載體」。形式重要、還是內容重要?

欣賞作品,是穿越作品外在形式去體驗內涵的冒險過程。有人成功,多數人失敗──不是有錢人就有欣賞的能力,多數人掛著一幅畫是在炫耀自己的經濟能力,如果社會進展到這個程度也是一件可喜的現象,可惜用藝術品來彰顯自己高貴氣質的時刻在台灣還沒有來臨,要不然畫價會更貴上好幾倍。

我們的政府官員說,台灣的未來,從事創意產業的人口會多於農業,許多政策研擬以因應那樣的未來。高度文明社會最昂貴的消費就是購買藝術品。

假設,藝術品在上流社會的交際場合中,成為一項話題,人們會如何談論他?如何消費他?如何藉著他們行進於藝術品欣賞的過程,來彰顯自己的情感與見解──這往往是獲致更高職位或更佳友誼的良方。

這樣的演變是對藝術品的不敬嗎?人們習慣於訴說一件藝術品的故事,例如梵谷割去耳朵,和高更吵架。緊接著,人們會對梵谷或高更的畫多看一眼。那過程是:發現、認識、愛上他。

所以,下次有人再對一幅畫說故事的時候,不論你是處於剛發現或已經愛上的時段,最好多一些技法與風格的探討,免得陷入危險境界。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