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歷史 /黃于玲 /日期: 2006/3/14

「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對台灣美術的影響」學術報告-4


台師大美術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張炎憲 研究生:黃于玲

報告大綱:

一、 228美展成為熱門

1. 2004年第八屆228美展在高雄舉行,從九○年代初期228 美展在行政院228建碑委員會推動下舉行首展,已經轟轟烈烈舉行八次。其中,還不包括由民間畫廊舉辦的228台灣畫展。

2. 每年到228這一天,媒體專注於228畫展的報導,使民眾尤其是年輕世代第一次認識:什麼是228。後來228這一天設定為「和平紀念日」國定假日。如下圖〈斑鳩出頭天〉張義雄1994年作,是他第一次針對228事件可以放心創作的第一幅畫,他說:「台灣人終於出頭天了。」畫的左下角是二二八字眼,也是一個殞落的國民黨黨徽。

3. 沉默的畫家終於有發言的空間、創作的空間,他們的尊嚴一夕之間從無到有急速上升,幾乎造成「228就是一種資產」的怪異現象。有些畫家持續嚴謹的創作,多數畫家則是湊熱鬧的參與,提出壁報式的作品,大大降低228美展的意義。

二、 228美展由歷史反省變成政治工具

1. 在後面幾屆228美展的策劃,從專業畫廊或美術館轉為民間組織或基金會,缺乏專業素養與定位,使228美展淪為大拜拜式的展出,尤其在總統府舉行畫展,逐漸淪為政治工具。

2. 流行性畫展代替了史畫的嚴肅性,歷史畫的創作與定義,需要相當的時代背景以及其所具備的社會氛圍,通常繪畫技術也是相對的嚴謹。年年舉行的228美展,屬於紀念日的流行性訴求,掩蓋歷史畫所應具備的反省能力,作品明顯失去控訴的勇氣、反省的智慧、憐憫的愛心。台灣美術的思想性在最好表現的時機又再一次失去,延續白色恐怖時期的空白。

三、 創作技術與思想的同步考驗

長期被關的雞是跑不遠的,當畫家由戒嚴時期突然邁入自由的創作空間,它的思想與長期演練的技術是否可以接受同步考驗?也就是有技術的摹寫,變成講究創作的內涵,許多畫家的考驗才剛開始。為什麼台灣畫家對時代的批判與讚美,對人生的檢討與刻畫,對環境的感受與表現,總是有些遲鈍?回顧1947年以來歷史的動亂,確實深深影響著台灣美術的未來。

四、 另一波思潮來臨

近年,本土意識抬頭,以本土精神、圖騰、情感為創作內涵的作品,大量產生。這些作品不同於鄉土畫,它更貼近社會的脈動,畫與社會的關係彷彿是心臟與脈膊,既直接又間接的反應著時代的面相與狀態。

五、 成為台灣畫的代表作

進入二十一世紀,台灣畫似乎早就形成了自我的風格──一種在動亂中對陽光與和平的等待。她緩慢的進展著,從每一個世代的風格表現,串起一個世紀的美術樣貌,這不諦是228事件以來,台灣人在這個歷史的慘痛付出之後所獲得的一個無價的文化資產。

2006.02.19-南畫廊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