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 藝評 / 陳長華 /日期: 2006/4/14

帶著畫布走-讀林復南的「時間之河」

文 陳長華/資深藝聞作家

「冬至」是林復南1973年的銅版畫作,也是記憶中對他創作的最初印象。畫中的青澀與神秘情調,雖以視覺形像表達心靈深處的悸動;但卻帶著小品散文似淺而濃的獨白內容。如今,讀他「時間之河」系列作品,諸如2005年的「千年魚」、2006年的「日•夜」等等,發現屬於他的「時間之河」並非近年才孕育滋生,而是三十多年來一直在流著。

林復南於1963年鶯聲初啼,以油畫「夜幕」入選教育部公募作品,和廖繼春、李石樵等前輩畫家的作品,參加巴黎國際青年雙年展。這樣的畫歷啟幕,卻沒有讓他從此守住藝術創作做為唯一人生路徑,令人想到身為一個創作者的孤寂和艱苦,他經過了最初十多年的畫筆耕耘,甚至到紐約將近一年時光,往後將近二十年投擲在畫廊經營,或許有他現實面的考量和迂迴的憧憬。

其實長時間經營畫廊、推展現代藝術,對林復南的創作生命是加分,是厚植根部的養分而非消減既有的熱能。二十年可以說是他在修習課程,有來自創作本身的、有人際複雜面向的。他的多重身份,讓他得以反芻年輕以來所碰觸的創作歷練。那些創作瓶頸落到其他畫家的手中是如何解決呢?為什麼批判那些是好的作品呢?為什麼相近的表現手法卻是不同的內涵深度呢?

林復南在60年代開始創作,主要受到當時倡導西方現代繪畫的東方畫會、五月畫會的影響。他從具象轉入抽象或半具象風格,並依附在大自然感情下。他發現畫具象之困境可以在抽象中獲得解決,空間問題豁然開朗。一年四季也好,一天之氣候變化也好,大自然的元素真是莫大的創作泉源。而對一天的體驗也不一定在白日,追求變化中之變化,具象之千變萬化用抽象表現更能達到深度。

「抽象畫是內斂的問題。」林復南喜歡用趙無極和另一位華裔畫家的抽象畫做比喻。在他感覺裡,看抽象畫好像聽貝多芬的交響曲,生命力是否進去了呢?如果只是表面的形像,只能是第一樂章,卻無法進入第二樂章。為何進不去呢?就是內斂的問題。

從事畫廊業成果斐然的林復南,透露自己一直在省思中追求累積閱歷、設法沉澱,不是用單眼鏡頭照見萬物。事實上,這漫長的二十年,讓他看事情更銳利,對事務看得更清楚。當然,在藝術市場交易的過程中,他根深蒂固的創作之火也未熄滅。他與畫家討論、分享對方作品時,不經意地會出現「如果我來•••」的的衝動與熱情眼神;有時滔滔不絕地為收藏家做講解時,也在壓抑著回到畫布旁邊盡興盡情的渴望。

看到那些場景,總是會讓人這樣想:終有一天,林復南會回到畫布的旁邊,繼續成就他一生最初的志願-畫家。那個少年時在安平港看船隻,不知那隻船可以帶他去法國馬賽的少年,今年已經六十五,全世界幾乎走透;然而他的藝術夢還在漂泊。想到他太太黃于玲講的:「一路走來,他總因無能力照顧而把完成的作品丟掉。每一次搬家,都帶著幾張超大的空白畫布,打算在上面揮灑•••」我想,這才是我所認識的林復南本色,他隨著時間之河走著,他最珍貴的行囊是空白畫布呀!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