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報 剪報 /南畫廊 /日期: 2006/5/5

剪報【2006-5-5/民生報/A9版/藝文新舞台】搞不好是綜藝博覽會


【黃于玲】

朋友問:「你參加博覽會了嗎?」我說沒有。他不死心又問:「為什麼?」

畫廊博覽會改名藝術博覽會簡稱藝博會,這兩年在文建會大力金援下,知名度打開,也引來畫壇議論紛紛。

延續去年的模式,今年一樣加入地方美術與當代藝術,產官合作,一個以產值為目的、一個以宣揚地方美術為訴求,會不會同床異夢不知道,表面看起來,倒是已經「綜藝化」:精緻的、普羅的、實驗的藝術綜合兼而有之。現在最吸引年輕人的是搞笑的綜藝節目,或許有人就是要這個調調,它夠好笑嗎?

台灣的畫廊產業發展比大陸成熟,不過從1986年「台北畫廊博覽會」到2006藝博會的20年間,博覽會舉行地點從福華大班廊到華山,也就是從國際飯店退回一個沒有商機的實驗性園區,場地雖然不要錢,參展單位還是要支付一筆開銷,在損益平衡點上,畫廊都要緊繃神經,笑得出來嗎?

博覽會當然是要做生意的,這次畫廊協會被拖下水的不只是場地在華山,連展出內容也幾乎清一色年輕化,主題定為「亞洲青年新藝術」,這些作品有無藝術市場?經濟學者認為供需均衡的概念可以決定誰是藝術家。俗氣的說法是,藝術的價值相當程度來自市場的認定。政府或官員無法計畫藝術家的創造力,對創造力有益的是市場,專家認為畫廊比政府適合提供藝術創造力所須支援的氣氛。所以,這次繞一個圈,由政府拿錢出來向畫廊──表態支持的團體,購買配合政策設計好的青年作品,這種做作的買賣能反映市場嗎、是否干預藝術的內在創造力?

政府的政策是扶持本土畫廊以及藝術家,所以他的購藏計畫有些限制,表面上這是合理的。不過佛里(Bruno Frey)說:「藝術的經濟概念是,參與者的偏好與限制相互制衡的結果。」不同典章制度會影響藝術的供需,我不願意文建會來左右市場,原因是政治運作有沒有反映標準的經濟觀點,試問替尚未在台灣成名的藝術家推向國際,這樣的國際化會不會太虛?

台灣繪畫市場因為供需出了問題,以至於長期不景氣,刺激需求或改善供給都可以做。2006年政府的法寶仍是拿錢出來買畫,買什麼畫?根據參展資料顯示,台灣代表性畫廊與藝術家作品佔有率不到一成,買這些畫,補助結果豈不是「豬不肥,肥到狗」。

藝博會走向年輕化,代表的意義是產值會降低;如果是為配合宣揚政府的政策,則又另當別論,這不是畫廊的專長。

【2006/05/05 民生報】

民生報 2006-05-05 A9 藝文新舞台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