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報 剪報 /南畫廊 /日期: 2006/5/19

剪報【2006-05-19/民生報/A9版/藝文新舞台】月亮是最早的電視


畫廊周記
黃于玲

原來,那些寂寞空虛,多少來自失去可訴衷情的月亮。14歲來到台北,也就失去童年的天空;每晚,只是盯著電視看。失去天空,代表失去了想像以及足以溝通的對象。

會這樣下結論,是最近看了關於麥克魯漢(McLuhan)幾本書。會去看吃力的書,是因為他提出「地球村」和「媒體即訊息」成為媒體先知,會去了解媒體,是因為網站,如果網站是畫廊或藝術品的新媒體;那麼我們是處於什麼樣的數位時代?

然後奇妙的事發生了。幾天前去參加北美館龐畢度新媒體藝術預展酒會,儀式進行很久,直到九點多才把人放進去,我端著一杯香檳,和一位法國人並肩步入會場,在門口被警衛攔下,是的,我必是太興奮才忘記禮貌。這時法國人說,這是美術館的策略,拖這麼晚,存心要我們再來一次,他就可以有門票收入。喔,他說話的時候我正陶醉於他深色西裝下那漂亮襯衫中美麗的 Paul Smith 條紋。

第一件作品是白南準的〈月亮是最古老的電視〉。月亮,被放在電視裡播放。月亮數位化後放入電視,變成藝術品;新媒體指的是所有透過數位規格完成或展示的藝術品──憑什麼?

回家讀畫冊,一邊看一邊起雞皮疙瘩,因為上面每一篇文章與論點,都是麥克魯漢的延伸,也是他所預知一切關於媒體的實現,儘管展覽序文從頭到尾對這個祖師爺隻字未提。

「數位生活」已經成為報紙的熱門版面,可是有一天一位畫家來到畫廊說,他想看看畫廊「電視裡」他的作品。網路突然興起,有多少人把它當作電視在看?

人類最早的媒體是語言,然後是文字、電話、電視、電腦。被取代的媒體變成藝術,新的媒體決定藝術的創作與形式,也決定人類文明將走向何方。這一來杜象、普普都要閃一邊,因為在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界線倒塌以後,網路開啟人人成為藝術家的可能,就是把日常生活的平凡事件經過一道轉換手續變成藝術品,40年前龐畢度美術館收藏了第一件新媒體藝術品,後來有了市場,美術館還沾沾自喜於其先見。

在所有新起的當代藝術中,我唯一對新媒體起了一身雞皮疙瘩,它源於自由,是自然的鋪陳,人類的延伸。就像小時候看月亮,認定上面有一個密友,親密到無時無刻都無條件跟著你走──最要好的朋友也做不到這樣。

雖然科技絕對會透過新興的媒體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一切相異於科技的東西終究還是我的情感起作用時產生的張力。 【2006/05/19 民生報】

2006-05-19/民生報/A9版/藝文新舞台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