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報 剪報 /南畫廊 /日期: 2006/9/1

剪報【2006-09-22/民生報/A9版/藝文新舞台】

一千元或一億元才是好畫?

畫廊周記
黃于玲

台灣的繪畫市場,有人花一千元買一件複製3000張的版畫,也有人用將近一億元買一幅廖繼春的油畫,許多公開交易寫下極高和極低的畫價,代表台灣藝術市場走向雙峰化,過去出入畫廊的中產階級哪裡去了?

中產階級消失意味畫市冷淡嗎,不,越來越多非理性的藝術品成交紀錄,暗示市場型態正在改變,即便極具爭議性拍賣公司一次也可以做到台幣四千萬元的生意。這種非理性繁榮背後,有著怎樣的消費心理?

拍賣會上的台灣畫不是近億拍出,就是低價流標;另一種以無低價訴求的拍賣會反常開拓了生存空間,台灣美術市場走向雙峰化的現象是:很貴、很便宜的畫都有人買。在低價策略下吸引新進的買家,他們進入低價拍賣場可能的因素是:由大量廣告獲知消息、對藝術品認知不足、這麼便宜不買可惜。

自1980年代到今天,台灣西畫市場逐漸繁榮起來,伴隨利益而來的新聞不斷,從1988年起持續多年的大陸畫之亂,1992年蘇富比來台、1996年甄藏拍賣撤畫、2002年新業贗品事件,到2005年調查局把假畫列為經濟犯罪偵查重點之一,2006年問題畫作依然氾濫,市場的藝術氣氛逐年走味。比起1981年美術界集體對史博館展出一批來自法國某畫廊雷諾瓦作品的真偽提出質疑,台灣畫家目前寧願轉向沉默。

其實這幾年來台灣繪畫市場在挫折中仍努力於:畫作的辨識機制、畫家與作品的建檔工程、塑造畫廊品牌形象、出版個人畫冊全集。藝術講座與藝術顧問興起、重視買賣契約如賣方出具保證書、架設網站進行數位建檔與公告。不過在真偽辨識機制中誰是公正的第三者?美術全集造成更多仿作畫家直接利用圖錄造假,贗品廣告無人可管,收藏家對藝術品的了解處於資訊不對稱情況下有些人只願意買活人的作品。

如今藝術市場走向兩極化,許多人花一千元或一億元去買藝術品,那麼,感覺究竟值多少錢?經濟學者認為台灣現在已經由農業、工業、服務業、進入到體驗經濟時代,有別於中國的「一步到位」。台灣要突破2萬美金國民所得的機會與挑戰需不需要靠感覺?如果人人願意把有錢必買的奢侈品清單加入藝術品一條,然後慢慢去體驗作品的內涵,使科技島上撲滿藝術種子,也許很快就有錢又有氣質了。

2006-09-22/民生報/A9版/藝文新舞台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