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報 剪報 /南畫廊 /日期: 2006/10/14

剪報【2006-10-13/民生報/A9版/藝文新舞台】 畫廊市調:一通電話問業績


《畫廊周記》 黃于玲

在垃圾郵件中夾一份問卷,差點刪掉。過了幾天接到一通電話,陌生人要求傳回問卷,其中包括畫廊一年營業額有多少。這是對畫廊作的市場調查嗎?

畫廊一年作多少生意?產官學界都想知道,包括地下金融在內目前台灣的藝術品市場到底有多大。這一份畫廊產業市場調查,據說由文建會委託畫廊協會進行,但是事前沒有公文,事後也沒有下文,不名人士一通電話就要問業績,我也一個動作把那份電子問卷刪除,一如畫廊產業在近二十年間簡直是白活了。

翻開最新一期藝術雜誌,讓人以為置身中國,裡面有三成以上是中國畫廊或中國拍賣公司的廣告,連簡體字都大大的秀在上面。這中國熱還不包括只剩七成的台灣廣告主中許多賣的就是大陸畫或只是刊登學校美展。來自中國的廣告裡面最微妙的是畫廊數已經多過拍賣公司,一反只有拍賣公司沒有畫廊的現象。

比較兩岸藝術市場的消長,台灣畫廊產業擁有一個十分完整的發展過程,80年代先有藝術欣賞的氛圍與畫展,90年代市場熱了才加入股市的投資、並產生第二市場和拍賣公司,帶著銅臭味進場的人不談兩句藝術也要被輕視。中國以拍賣起家,終於有了畫廊產業,由充滿洗錢與炒作亂象的拍賣倒著走入畫廊第一市場。它的後續發展令人想起曾經發生於台灣繪畫市場正規運作下的問題如:炒作、回流、贗品、崩盤、稅制、藝評、專業人才短缺、環境惡化……等,吵了二十年,台灣藝術市場曾經興盛又衰敗軌道還是不在,比起對岸不是等於白活二十年?

台灣現存畫廊像樣的大約只剩一百家,就算一天訪問十家,十天也可以完成一百個樣本。不像一個普通洗髮精使用習性調查,樣本數起碼要幾千,人家也是在鬧區抓著人面對面問上半小時再給個禮物。一通電話問業績,與過去每週問參觀人數一樣公式化。我說營業額有一千萬或一億元,工讀生在電話那頭照著寫,統計數字就出來了。原來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值是電話中問出來的,稅制在畫廊產業起來三十年期間沒有健全,營業額始終是一個謎;到底,沒有數字還是勝過錯誤的數字。

記得1991到1992年間繪畫市場熱絡,美術界流行作市場調查,如「繪畫收藏實況」、「全民美育概況」、「臺灣美術與畫廊發展」,分別對收藏家、畫廊、民眾發出問卷,在生澀的手法中展現擁抱市場的決心。沒想到十五年後政府出錢做的市調反倒沒頭沒尾,仍不見台灣畫市的輪廓。

台灣藝術市場循序漸進,收藏底層堅實有力不乏愛藝人士,政府若沒有掌握民間脈動,制定良好政策,不只累積幾十年的產業智慧付諸流水,恐怕還要回到三十年前「沒有畫廊」的時代。

2006-10-13/民生報/A9版/藝文新舞台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