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畫室 談畫室 /劉永仁 /日期: 2006/12/6

劉永仁 創作自述

 

劉永仁

藝術家以繪畫創造標記,呈現其敏感內視象纏鬥的洞察力,更是反映現實體現自身的無限需要。繪畫中隱含一種歷久彌新的奇妙光采和引人深入的感動質素,無論新興媒材如何發展,均難以取代。繪畫伴隨著真實與虛幻,儼然浩瀚形成一個獨立思想脈絡持續發展著,我之選擇繪畫表現的理由:為免於陷入粗獷物質入侵的偏執以及企圖從簡約的空間表達無限之想像,再則便於保持獨立思考,延續創作的軌跡,猶如在私密閉關修練的結構中工作,以純然萃鍊可獲致相當程度的靈活性與自主權。  

「滲透太初」,並非一句口號或是闡述界定藝術風格的引子,而是提供觀者可資探訪的線索,它的產生絕非偶然瞬間的反映,而是側重於個人心智活動的衝擊過程,以及順應邏輯思維之下,自然凝聚而成為適切檢視的門檻。「滲透太初」是無所不在而具有擴張性的溫潤氣質,它接受轉化中間性(形象變形抽離和殘留)的選擇,並從中浮現創作者的心智試煉過程。「滲透太初」也試圖屏除行將陷入約定俗成的造形語彙,在一種可挖掘和探討的方式上,留下個人符號的軌跡,進而擴展它,使之變形、概念化,反覆推衍各種變化係數滲入要躍動的可能性。因惟有經由再思考、想像的空間,使內心底層存有意蘊的種子萌發時,藝術的意涵始能無窮盡而饒有韻味。  

創作的過程是介於嚴肅和叛逆遊戲的雙向妥協,既要全神貫注,又要不失拿捏的餘裕,前者當權充披荊斬棘豁達的勇氣,排除無謂的影響,後者尤需保持適切抽離度,從而避免自戀於沉溺的情境。當創作態度養成時,所有的意念皆有可能聚焦,題材無關乎崇高與卑微,圖像也不再受限於具象或抽象之判別,惟如何從虛實擺盪的深淵,凝神縱深揭露新的可能,則是個人主觀創造新鮮視象悍然秉持的思維,藝術之意韻因而被視為無止境的撲朔迷離;2001年命題"呼吸滲透"概念以及思考圖像身份所衍生的畫作〈尤里西斯的探險〉,既是自我直覺意識的感應,也是綿延不斷創新的歷程,尤其關乎流動的視覺語言。然而系列繪畫的公開展示,好比是另一項探險與試煉,因為在多方異向思想範圍中、交集衝力,會激擾出新的課題和逆向審視。   

空間的入口在哪裡?在困惑的質疑與僵化滯礙的現象過 程中,促使我的探索不斷朝向無垠深淵挖掘:人與空間的關係、空間與空間的相互滲透性•‥•,由高壓到低壓,求取平衡的張力,而 這種平衡是複合性的、自發性的,如果不能在物理環境中獲得,就必須在創作中宣洩出來。空間不是理性的幾何空間,或單一的同價空間,而是一連續的客體,是難以從人類的心智抽離的。

重返「滲透太初」的空間感知是隨機的,在系統中的混亂相對於秩序,及映照組織的拆解相對於其重構,呈現有機且無解的可能性。事實上,這個概念源於我先前「深度呼吸之複次方」及「城垣壓縮」兩個主題:深度呼吸是在同一空間中沉溺而力爭上游,在縱深的感知中探索,城垣壓縮則是滲透的某一分解動作,平行往前後左右移動,令其重疊壓縮,同時也是試圖用意識削平空間定義限制,經過平行與縱深的過程之後,我驚覺到雖然看不見周遭空間的「褶痕」,卻隱約感受到這些褶痕陰影處所引發的勁道,將褶痕勁道轉化為剛柔並濟的星群,四散於無邊際的思緒體系之中,而滲入太初混沌的缺口,將蘊涵拓延更深層的有機空間。

創作者試圖說明自己的作品,卻又牽引出文字的寓言而造成更大的漩渦,欲闡述其間的過程,但似乎更複雜,建議觀者就從文字的某一段敘述中扯住你想要進入的一角,以不同方向擺動及漫延,體會這其間各種暗示和線索,每一種解答可以都是對的,也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作品的終極不是解答而是對話,如此循環而堆疊出新的想法。

台灣畫派新聞稿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