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 藝評 /黃于玲 /日期: 2005/10/22

藝評家的隱匿和崛起


南畫廊 黃于玲

從王白淵、到謝里法、再到謝東山、呂清夫…,就記得這些些,甚至更少。

是的,有些藝評家被我略過,不是故意遺忘而是印象不深,或者美好的文章,被莫名的埋沒,或者有志之士已經拂袖而去,因為沒有人願意傾聽箴言,或者台灣畫壇不曾有過寬敞的舞台讓他們暢所欲言,掌聲連連,或者生意人隨畫願意奉送給藏家的只是甜言蜜語。結果拍賣場勝過畫廊,宛若大賣場贏過小賣場,畫廊失去藝評家就等於失去營造藝術足以無限想像與閱讀的空間,使自己變成連小拍賣場都不如的小賣場,講不清楚藝術品和複製畫到底差別在哪裡,或者把複製品當藝術品賣,所以最好全世界有良心的藝評家都隱匿。

不過,我一直在思考,沒有藝評家的畫壇算什麼?解嚴那一天,我寫了六千多字的「歌頌與出賣:解嚴二十年看228展」,我不是藝評家,卻好像踩到人家的地盤上,我不是班門弄斧,誰不知道假的東西都是真不來的。藝評隨便也要博士以上苦讀、苦思、苦寫數十年,我大都在寫故事或和人吵架或對不講理的人氣得直跳腳,直到有理說不清。

如此這般糊塗過了數十年,沒長進,畫壇依然貧血,報紙的藝文越來越像佈告欄── 一天放20條藝文也不費吹灰之力;要不就是長篇大論讀來吃力。我已經不看報紙很久,反而政治新聞很有趣,看人家鬥爭,也學會鬥爭,用盡心機把人鬥倒、踩過去,畫壇也曾經來這一套。那時,只能外省人互鬥,本省人未開口就輸了一半,或者根本開不了口。口憐。

我在解嚴20年想到這些種種,哭笑不得,我很想替他們發聲,就像路見不平的好管閒事者,或者認真寫一篇所謂的評論。但是我不能踩到人家的地盤,那些藝評家、歷史學家…,對了,怎麼漏了顏娟英,我不是沒尊敬她,而是不幸剛好沒想到,他已經離開畫壇多久?他的文章在哪裡?為了像他──做學問的態度,我曾計畫去考台大藝研所,到辦公室拿了簡章,研究一下,最後放棄。我不是那種料子。我不是做學問的料子。但我也不要自己變成瘋婆子亂罵人,我常聽說:「這件事黃于玲怎麼罵?」畫家和朋友都知道我感性的一面,這就夠了。

寫「歌頌與出賣:解嚴二十年看228展」讓我越發感到藝評家的缺席甚至是一種罪惡,他們看清楚的事情不告訴大眾,水仙不開花裝蒜。怎麼演變成這樣?

在這裡,先不談我熟悉的畫廊或品牌,或這個產業到底缺少哪一種維他命以至於像是一個人營養失衡般顯得病厭厭,我還是喜歡等待藝術評論家的出現以及他像過動兒似的活蹦亂跳。至少不要這樣死氣沉沉,或俗氣到令人想吐。

幾經探尋,原來他們都去畫畫了。藝評家去畫畫。

我不能說什麼,只要畫好,哪一家、什麼家都OK,廖繼春也一輩子畫畫又當老師。只要他隨時可以變回評論者──評別人的畫,也讓人評他的畫。互相評論或許更見真章,你罵我的,我有機會罵回來,還要更有理。我們何時給過收藏家一篇淋漓盡致的文章?畫壇太鄉愿。沒有人聽到暮鼓晨鐘的聲音。

白色恐怖的禁聲,20年後還是一片靜默。為了這樣的現實,台灣畫怎麼樣也會被埋沒,這是我所不願意沉默的原因。

【回應此篇文章】

台灣畫雜誌社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