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焦點新聞 /台灣畫派 /日期: 2007/8/3
他1976來,我1983來,我們2007再來,紐約人事物變了,街上的味道也和以前不同。人生無法定製,預約也不一定有座位,只有藝術與自然,仍然昂首闊步。

紐約2007 (五)紐約的台灣藝術家

南畫廊 黃于玲

拜訪畫家時 ,我們都沈迷在彼此的對話裡;有些藝術家到我們住的Loft裡來聊天,通宵未眠。再不善於言辭表達的人,也能在破碎的詞句中拼出紐約經驗;再粗略的觀察,也可以從沙啞的聲音或眸中的光芒,感應紐約精神怎樣在台灣藝術家身上發酵。

從60年代開始,台灣畫家想盡辦法離開思想被禁錮的家鄉,前往巴黎、紐約。有些繞經巴黎才到紐約,有些想盡辦法直達這個世界第一大城,最激烈的手段是:跳船。根本是自我放逐。

將近半世紀過去了,這些藝術家有的離開紐約前往他處、有些根本就離開人世間,台灣成為記憶中的出生地,身體的產地,既親暱又遙遠。

慢慢的,我又發現其中的差異。那是和市場有關係的,例如交易市場、活動市場、對話市場等,一切足以鋪陳作品的舞台。同樣是住在紐約,多少人的市場只在台灣或根本沒有,多少人只在台灣近年再觸及中國大陸,和其他只在台灣的畫家幾乎沒有兩樣。在這裡面分辨畫家作品其實很容易,從市場來。

被紐約畫廊經紀、代理或收購的畫家,他們進入國際繪畫市場、以及繪畫拍賣機制裡,有多個交易記錄可以查詢、參考。有些則是被歐洲或美國美術館邀請展出,他們有足夠的能耐放棄台灣市場,把自己放在國際舞台上,不是一開始作品就被關注,而是經得起長期餐風露宿賭上生命、或一生的幸福。

我比較有興趣的是上面這兩種藝術家和他的作品。

話說回來,這些藝術家和作品,也不是等著你去關注與理解。他們如果為著台灣而活就不會有今天的作品—或成就。那掙脫思想與情感禁錮的一搏,把自己放掉再放入國際藝術舞台的過程,堪稱一場戰役。那個過程以及他們內心深處想要表現的人生—一種哲理,如果我不夠能力去解讀, 這些藝術家和作品,根本不讓你去關注與理解。

我當然理解,許多創作,只有在藝術家創作的時間或空間裡,才能找到一個小小的入口,接下來,如果你不夠用功與前衛,不夠閱讀新資訊架起足以攀爬上高處的梯子,所看到的也只不過是一道沒有文字的牆壁而已。

我心儀的紐約藝術家,激勵我閱讀與思考。

台灣畫紐約專題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