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焦點新聞 /台灣畫派 /日期: 2007/8/20
他1976來,我1983來,我們2007再來,紐約人事物變了,街上的味道也和以前不同。人生無法定製,預約也不一定有座位,只有藝術與自然,仍然昂首闊步。

紐約2007 (九) 藝術的消息


南畫廊 黃于玲

走上布魯克林大橋前,在高地旁的書店買一份紐約時報周日版,厚重的報紙店家用一個塑膠袋裝著才遞給我。過幾條街,來到布魯克林高地,沿著河的步道風景優美,居民大都牽著狗散步,有人在收垃圾。我靠著樹叢坐在木椅上靜靜的翻閱New York Times,抬頭正好看見曼哈頓的天際線,遠方河口閃耀著自由女神的倩影,活像一個大布景。

就像另一本在uptown買的ARTnews,對一個都市的探索,尤其是藝術活動,想要在字裡行間觸及內涵總要花把勁。這本2007 夏季號的藝術雜誌,正好報導許多進行中的展覽,藝評用一到兩頁篇幅談一個個展覽。紐約時報的藝術版則包羅萬象,有太多展演在這裡舉行,來自全世界的藝術工作者期待在紐約成名,多數人夢碎此地。

紐約的視覺藝術雜誌好幾本,有美國藝術的、水彩的、素描的、古典的、當代的、塗鴉漫畫的,我只買「藝術新聞」一本,裡面有我要的藝術消息--這本雜誌的另一個迷人處是沒有聚焦令人頭痛的當代藝術。他循著既有的路徑前進,不像過動兒那麼毛躁,封面故事是:The World’s Top 200 Collections。一則有趣的廣告是南港園區徵求公共藝術,這一來表示他們比較喜歡外國人的作品。畫廊的廣告,有些是告訴讀者他們正要從soho搬到雀兒喜、或是暑休後的一連串檔期預告。所有畫廊都正經的經營嚴謹的作品,報導專業平實--沒有吹噓畫虎爛。什麼市場成就什麼雜誌,這一點我怎麼會不了解?

藝術新聞有一篇「Message is the Medium」。我在師大研究所時寫過一篇麥克魯漢的閱讀報告(可惜老師聽不懂),現在的新藝術都在這位大師的預知下進展,我用汽車照後鏡的概念告訴孩子們,過去怎樣成為未來的老師,過去的日常用品怎樣成為未來的藝術品。

包包裡小本記事簿,記錄幾天來實際的行程。完成一件業務、看了一場歌劇、遁入公園喘息、奔向上西城再一路往downtown走下來,途中轉去電子情書電影中約會的咖啡廳消磨兩小時,牆上的名畫海報,在咖啡香中透出60年代的迷人韻味。所有的東西都到齊了視覺、味覺、聽覺、溫溼度覺、知識的覺醒,再加上親人的笑鬧聲,這才緩緩堆疊出一個愉悅的下午茶時光。他們預告了未來的回憶將如何豐富。

上橋前,買一份桃子口味的冰淇淋,邊走邊吃,準備在回到曼哈頓之前吃完。不料途中下起雨來。我用紐約時報附贈的彩色冊子遮雨,仍舊在快步中瀏覽早就印記在腦海裡的風景。雨中的橋上,依稀可以看見女神像迷人的身影在迷濛的左前方變成一張模糊的黑白相片。

台灣畫紐約專題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