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 日記 /黃于玲 /日期: 2007/10/16

一疊畫冊


2007年10月16日星期二 下雨

今天早上收到一件掛號信,原來是一本畫冊。到了仁愛新館,桌上又有另一本畫冊,才是幾分鐘前畫家親自送來的,就疊在另一本上週末另一位畫家來看畫展時帶來的另另一本畫冊上面。才在翻閱,南又轉來一本畫冊原是寄給他的。

一天中,看四本畫冊。有些希望來畫廊展出的畫家,即便沒畫冊,也總是寄電子郵件來,幾乎天天有,每天看些線上的新作。想起一位畫家從東部帶著畫與畫框來,又悵然離去的背影。多少畫家企圖進入市場,收藏家的口味卻像是複製畫,一個模子刻出來──只想要趙無極、朱德群、或某名牌。

暑假過後就完全失去了自己。昨天回到久違的陽明山,細雨紛飛,在布鞋上套了車子裡翻到的兩個塑膠袋,以免鞋子弄濕,後來掉了一個,餐廳門口招呼的小妹問我右腳是怎麼了?如果我雙腳都套,或許她就不會問了。

如果台灣的畫市和中國一樣,我也就不會在荒煙漫漫的竹仔湖中想起劉永仁問我的,現在台灣的繪畫市場是怎麼了?

上週末(13日)林文強夫婦來,他們第一次到畫廊來,覺得展場裡外都很漂亮,還說,印象的陳銀輝一號4萬已經賣了八成,他則即將在亞洲開畫展,煩惱到底要在地下室或二樓。

畫家的命運不同,畫廊的也不一樣。我剛確認完畢下一本畫冊楊樹煌的文稿,所以可以輕鬆的和賓客聊天,對於難得的好業績,也希望可以理性的遍及畫市。可是,過去的記憶,總也歷歷在目,那高格畫廊時期發生的陳銀輝事件,總讓人覺得,台灣的畫壇充滿奇人奇事,那些與藝術無關倒是更接近股市操弄的手段,終究都被聰明所誤。由於「表演」的方式不同,也吸引著不同的觀眾,決定了不同的命運。

畫冊在數位時代仍舊這麼被畫家畫廊運用著,他所傳遞的訊息,在被特殊手段操弄的市場裡,可以發揮的作用就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了。

台灣畫雜誌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