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 藝評 /台灣畫 /日期: 2008/1/16

藝術品收藏: 一連串心靈火花爆開後的行為


文 黃于玲

從來沒有一個地方,像台灣這樣,一窩瘋趕集似的,栽入藝術品拍賣與投資效益的追求。媒體的報導,很像是一筆廣告預算的執行,在波段實施以後,等著來自市場的另一個行銷計畫。若是預算用完了呢?

也從來沒有一個地方,在新興藝術起來以後,馬上與過去的藝術形式做了一種決裂式的區隔,彷彿過去與現在勢不兩立,那麼現在既將成為過去,未來的人又將如何看待現在?

台灣之所以這麼急躁膚淺單一性的談論藝術,與一群人把藝術品股票化有關;也與一群人效法中國藝術市場來操弄有關。我們看到每一種關於藝術市場的說法,都以中國觀點出發,尤其在資深藝文記者退出媒體以後,所有的報導取向,不只脫離藝術本身的價值與觀察,呈現純然投機導向的論調,也根本失去專業制衡。這種現象導致基金、股市、指數,疲軟、操作、補漲、火紅、泡沫化…等所謂藝術投資的用語,取代我們過去熟悉的風格、技術、派別、精神、風潮;也與被炒作之當代藝術的發生背景沾不上邊。

比起60年期間現代藝術的筆戰,目前媒體所呈現的是一言堂的說法,只有主方推銷,沒有反方的看法,讀者、藝術消費者都被教育(或稱催眠)、導引(或稱誘拐)到由金錢所鋪陳的行銷手段中,而失去接觸藝術時,爆出心靈火花的機會。

曾幾何時,在栽入市場的人們進行買賣的熱頭上,同一批人又危言聳聽的警告著榮景即將幻滅。這樣的興風作浪,若把標的物抽離,藝術市場的買賣行為等於股票市場,那麼把藝術品統籌去上櫃不就得了。

近年文建會主辦台北藝博會,希望透過藝術活動,把市場炒熱也把台灣行銷出去,現在市場的熱度包括拍賣和當代藝術不理性的所謂「跳漲」,到底是一種文化成就之後的收成,還是另一種金錢遊戲?只需看看媒體上有誰在談論文化就像在談論畫價漲跌與市場的廝殺那般激動與投入,就可以明白原來台灣的藝術品收藏,根本不是一連串心靈火花爆開後的行為。

而媒體所呈現的,是真實客觀的現象嗎?

台灣油畫市場觀察

台灣畫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