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焦點新聞 /台灣畫 /日期: 2008/2/5

新一代畫家崛起 收藏路線將變


文 黃于玲

不論藝文媒體如何報導、或不報導,源自台灣文化的創作,將持續穩定發展出他的新風貌,一邊接續前輩與中堅畫家風格,一邊也衍生了現今台灣繪畫創新的路徑。從美術館到私人收藏,都不能忽略它的存在與觀察;這些作品,不必然是當代藝術。

去年,從報紙到雜誌甚至電波媒體,鋪天蓋地的炒作當代藝術以及拍賣行情,有些收藏家說:「作得太明顯了。」他們還看不懂當代藝術,卻已經被強勢報導與價格操弄。疑慮的人還包括畫廊或私人美術館,幾家私人美術館對於媒體批評美術館是阻礙畫作漲價的元兇感到不可思議。其實他們大可不必太在意,譁眾取寵式的報導,往往昨是今非,最明顯的例子是看漲又看跌,什麼樣的市況都包了。

當代藝術沒有什麼不好,只是操弄當代藝術的少數人手法太粗糙。這就像是華爾街的人跑到雀而喜畫廊區去告訴藝術經營者你該如何如何,未來藝術會如何如何。用股票觀點看藝術,在台灣不是第一次,最典型的代表是榮安邱,十多年前他不只挾鉅資進場,還開了全國最大的時代畫廊。可惜他的畫廊經驗,並未被與他用相同模式進入藝術市場的好朋友們重提──作為股市或投資名人涉入畫市之利弊的檢視對象。

炒股人來炒藝,似乎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持「全國最大」的心態,無法辨識質、量間的差異,以為藝術可以用數字詮釋。似乎,歷史告訴我們畫市不等於股市,藝術品不等於股票,投機者終究也不等於收藏家。

有趣的是,去年以來所有媒體的報導,都集中在量化,而忽略質變的部份;報導的觀點大都以中國為樣本,彷彿它等於全世界。這樣的狹小心眼,與把當代藝術塑造成為台灣藝術表現的全部一樣的心態:報導的部份有限,不報導的部份無限。

有限的報導,指的是只侷限在當代藝術與拍賣行情範圍;無限的報導,指的是略去所有過去、現在與未來台灣其他各式各樣藝術形式的發生、追蹤與預測。以紐約為例,在當代藝術興起的過程中,也只佔有全部紐約藝術新聞的一部份,報紙與藝術雜誌不是採取分眾訴求,就是在同一本中進行均衡的篇幅報導,以顧及讀者知的權利──誰說一瞬間大家都愛上當代了?大眾媒體若是以意識形態選擇性報導,等於將自己貶為廣告刊物。

幸運的是,不論藝文媒體如何報導、或不報導,源自台灣文化的創作都以自我的方式累積著更大的能量。近來,有越來越多的收藏家或美術館努力觀察新一代畫家與新風格的出現,他們要的是突破與實力,而不是搞怪。預估未來收藏家的收藏路線絕對不會侷限在當代。

台灣油畫市場觀察

台灣畫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