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焦點新聞 /台灣畫 /日期: 2008/2/12

文建會是不是在行銷中國畫家


文 黃于玲

一位文化官員說,文建會主辦藝博會是在進行國際藝術活動,也歡迎中國畫廊來逗熱鬧。不過政府有沒有進行成效評估,出錢出力,只有17%台灣畫家分到一杯羹,終究是肥了中國畫家?

去年2007藝博會引起台灣本土畫家議論紛紛,他們認為政府拿錢幫助中國畫家行銷台灣藝術市場,等於壓縮他們的生存空間。政府花1500萬主辦藝博會這項民間藝術活動,沒想到引來63%中國畫家參展、主辦單位邀請的年度畫家也是中國人,台灣畫家這麼少,一點也不像地主國。油畫換成香蕉蓮霧,不知道台灣農產品賣到中國市場時,北京政府有沒有一樣熱情地補助行銷費用?

台灣藝術市場與中國的關係,在歷史上有三次衝擊:第一次是1987年解嚴後大陸畫湧入,許多畫廊開始經營大陸畫家作品,當時稱為「大陸畫」,它的特色是量多、便宜、藝術價值不確定。第二次是2000年產業西進時,台灣畫廊業者到中國開設分店,部份學者持續撰文看壞台灣。第三次是近兩年中國拍賣市場與當代藝術不理性興起,台灣跟著歷史背景迥異之中國繪畫市場的路線發展,包裝台灣當代藝術興起的印象,引的就是中國的例子,可說走入中國藝術市場的模式。

政府的政策和民間的商業行為,紛紛若有若無傾向中國,這是明顯可見的現象;不可見的還有實質的變化。例如藝博會參展畫廊、畫家的背景有如霧裡看花,身分包括台灣、泛台灣、中國、泛中國(即華人)、混合、其他業種等。

所謂「泛台灣」指的是在台灣掛牌開店,早期經營大陸畫、複製畫、商業畫,後來經營中國當代藝術的畫廊。藝博會中的中國畫廊與其代理的中國畫家很容易分辨,外國畫廊如:韓國、新加坡、法國也具有清楚的畫家國籍。主辦國台灣則相對複雜,這些泛台灣畫廊業者有台資在中國經營中國畫家、台資在台灣經營中國畫家、中資在台灣經營中國與台灣當代畫家、台資在台灣經營國別複雜的複製畫或是商業畫。在這麼複雜的產業背景中,政府想把活動作大的心態,無意中變成在「行銷中國畫家」,這叫納稅的台灣人情何以堪。

看看「2007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出畫廊與畫家背景」,中國畫家已經絕對性壓倒台灣本土畫家的人數。不只本土年輕藝術家受中國藝術家「量」的壓迫,連老畫家也失去展覽的焦點,更沒有台灣藝評的空間。台灣發展三十年的本土藝術市場,在這個被政府極力扶持的藝術活動中,呈現凋零的現象,舉目所見大都是中國或是類中國當代藝術的創作。這位政府文化官員不諱言:「主其事者以他的偏好進行策劃。」由於主事者策劃這項藝術活動時,持中國意識形態,參加藝博會的業者只有五分之一是純粹的本土畫廊,全體畫廊中只有百分之七經營本土畫家,他們在被營造的中國氛圍中,最後也排除本土畫家改為推介中國的。

誰還記得台灣前輩畫家近百年來蓽路藍縷,以啟山林?

回顧台灣油畫市場的興起,一步一腳印,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溫潤的情感特質,這原是台灣足以自豪之處。文革後的中國,失去文化的養分,更沒有近代美術發展的過程,現實迫使中國當代一步到位,跳接美國普普,台灣學起中國,恐怕經濟規模不到,藝術成就先賠了下去,這是台灣油畫市場發展的困境之一。中國亂亂起來,卻時時在檢討改進,台灣有誰聽到批評改進的聲音?這是台灣油畫市場發展的危機之一。

台灣油畫市場觀察

台灣畫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