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 藝評 /台灣畫 /日期: 2008/2/12

文化人口散佈在普羅大眾的角落


文 黃于玲

如果我沒有會錯意,一名學者說,文化人口並不是一個族群,而是散佈在普羅大眾角落的人們。近日有一名出家人買畫的案例,正好做了以上說明。

事實上他這樣說的背景是在強調,大眾媒體不該忽視藝術文化版面的經營,分眾雜誌永遠只是少數人在看,影響層面不大。文化人口散佈在普羅大眾的角落,畫廊業者永遠無法預知買畫者的身分,這種情形在網路時代更加明顯。

文化人口,是散佈在普羅大眾角落的蝴蝶,他們總是圍繞著花朵飛舞,只有他們聞到花的香味,快樂的飛舞不是為著旁觀的人,而是神秘的天職。智商最高的人發現藝術。我慢慢這樣詮釋,是有道理的。

台灣油畫市場,並不是目前媒體呈現那樣的急功近利、現實精算、追逐明牌、非誰不買、斤斤計較漲與不漲那樣的焦躁。許多人們,進行著心靈與藝術品之間的對話,都隱沒在現今充滿功利主義的媒體生態中。這種情況,被擔心只會使藝術品失去傳達精緻文化的意義;人類心靈不會因為藝術而發光,倒會因為藝術而墮落;買畫沒有得到精神的紓解,而是加重了物質的貪婪。

一名出家人,上網,看見一幅靜物畫,感動畫作內容所詮釋的生命之意義,於是買下畫作。他可能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才能慢慢付清畫款,但是他願意等待,畫的意涵已經走入修行之路,是等待探討的功課。

畫廊永遠無法預知,下一幅畫將賣給什麼身分的人。有時候,畫廊可以知道買畫人的心靈所求、有時候也一無所知。畫就像是一名醫師,給買方適量的舒暢。畫家許武勇認為,醫生可以醫治的病人有限,藝術可以左右人的心靈無限。不過,台灣繪畫市場談論的盡是藝術怎麼賺錢,媒體談論的也盡是藝術賺了多少錢。

藝術經濟是一種理性的行為,在藝術品收藏的過程中如何以最恰當的方式進行交易,這是健康的投資;企圖改變市場自由發展,以圖謀個人最大利益的作為,都屬於投機。不過,被知名收藏家稱為金光黨的部份拍賣公司,則由媒體塑造為最具經濟規模的藝術通路,而無顧於假畫、假價、假交易的傳言。

台灣油畫市場,不是一天形成。早期收藏家逛著畫廊買畫,他們將畫作放在家裡已經30年或是超過50年──沒有畫廊的時期,人們以另一種方式達到買畫的目的。他們的消費行為、消費心理又是什麼?這群默默無名的收藏者,大都是中產階級,不只是撐起台灣現在瘋言瘋語之繪畫市場一片天的先驅者,他們的精神也堪稱是台灣油畫市場永續存在的火苗。

目前台灣所有從事繪畫工作的人,以及經營藝術行業的人,處在傳統進入網路行銷的轉捩點上,已經紛紛架設起網站或是部落格,也就是走入網路時代。那些散佈在普羅大眾角落的文化人口,會不會形成社群,在數位世界與藝術相遇,是明日最有趣的話題。下次我或許會對那位學者說,文化人口可能會是一個族群,透過網路平台交流,傳統媒體已經失去影響力。

台灣油畫市場觀察

台灣畫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