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 藝評 /台灣畫 /日期: 2008/5/22

名畫配飯吃:生活中的藝術作用


文 黃于玲

報載文建會新主委黃碧端,希望未來可以落實美學教育。如果這個願望轉換為政策,或許可以扭轉台灣的收藏風氣──追錢變成追求情精神層次的提升以及美化個人生活品質。

印象中,「美學教育」一直是文化人漢寶德最想做的事情。他寫的關於美的書籍,成為暢銷書,卻仍舊認為國民的生活不夠美。他定義的美並不是用錢堆疊起來的,而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轉變。

今年初去東京回來時,和漢老師見過一次面,他又提起美學教育,我想起東京市民的生活,版畫家創作的版畫很便宜,人人買得起藝術品,也樂於投入欣賞;不像台灣人們連複製畫與版畫都分不清楚,花大錢買複製畫來炫耀。

那時東京六本木Midtown裡面正在舉行生活藝術展,把藝術品融入生活空間變成一個展覽。這個概念,13年前台灣就有了。

1985年4月,南畫廊為了推廣生活美學,舉行「畫入生活」特展,那時特別請建築師朋友畫了一份空間配置圖,當作畫展DM,提示人們怎樣掛畫,把藝術品融入生活空間的成效將會如何。畫廊除了畫作、雕塑,特別加入傢俱來佈展,沙發、桌子、餐桌椅,有些從家裡搬來,有些向收藏家借來。克難的展示,卻有專注的訴求──名畫配飯吃。

現在的藝術表現都從生活取材,實質生活卻仍舊不懂得欣賞藝術。富豪講究名酒、抽雪茄、開好車,從沒想從中賺錢;惟獨對藝術品有非分之想,因為台灣的藝術報導傾向牟利,非謀福。

進行牟利的報導,比謀福還要容易。台灣的文化背景,發展出來經濟的追求本來就強過藝術,尤其藝術價值走向建築在經濟價值上面的時候,台灣更是一面倒學習。那些有能力以經濟觀點來看藝術品價值的地域,其實已經走過從精神層面去追求藝術價值的路程;台灣在藝術認知上相對薄弱,只有在談起投資效益時口沫橫飛。

有一本童書《繪畫的新發現》,從世界上的第一張紙開始,講到古老的繪畫,然後在木板上或畫布上作畫,紙筆創造繪畫的藝術,水彩畫和油畫的特性等。從這樣的途徑認識藝術,沒有人會把金錢遊戲混在裡面。

藝術品到底能不能在生活中起作用,起什麼作用? 藝術品交易的產值,似乎並不能直接反應文化的深度;只有人們真正喜歡和心動,才有進一步的可能。寄望政府的文化政策,使台灣畫展開正面的內需市場。

台灣畫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