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焦點新聞 /台灣畫 /日期: 2009/6/21

世代交替 藝術品遺產都到哪裡去了?



文 黃于玲

就在畫廊經營者加入第二代營運的同時,收藏家也悄悄出現第二代。這些人意外接下父母畢生藝術收藏的時機,大多是在原擁有者故去時隨遺產轉移。突如其來的大量藝術品不像珠寶或股票,有時候佔據一整間房子,到底該怎麼處理、藝術品最後都到哪裡去?許多人都很好奇。

著名的例子是1995年資深收藏家呂先生故去,媒體陸續討論其收藏品的去處,甚至有進行拋售造成畫價崩盤的猜測性報導,後來人們發現只是一種假設性的扇動說法;目前藏品仍由後代謹慎的保管中。

還有一位旅居海外的許姓收藏家,手上擁有大量台灣畫,並且在美國西岸成立個人收藏美術館。不過在他去世以後,家屬決定整批作品回台,尋覓新的收藏者。這些藝術品雖不像個人有落葉歸根的意圖,現實仍舊促使它們回到家鄉,台灣畫國際化的意圖,並不是把作品放在異地就可以達成。南畫廊標榜:「台灣人收藏台灣畫是理所當然的。」就是在建立自我認同,作為國際化的後盾。

過去的經驗顯示,台灣老畫家在銷售一件作品時,最困擾的不是價格問題,而是作品的去向。他們心儀官方收藏的理由是,那意味著作品時時可以公開被民眾欣賞最過癮的其實是一種自我肯定,如此獲得的滿足,在困頓的年代甚至超越金錢的誘惑。

可是,來自民間的收藏畢竟凌駕官方,以至於來到目前的市場形態,再也沒有多少人去計較畫落誰家,在廝殺的拍賣場上人人關注的只是落槌的數字,即便是畫廊也很少關注一件作品的「生命歷程」,從第一手到第二手…到第N手的詳實紀錄。畫作擁有者的異動,有些是為愛所贈,有些是為愛而擔,有些會大打出手或走上法庭…,如此收藏歷程之精采度,甚至不下於創作背後的故事。

顯然世代交替之後,第二代收藏家崛起已成趨勢,有越來越多來自20世紀的台灣畫作,由上一代轉移到下一代。這些所謂的藝術遺產,對被動接收的人而言,是喜也是憂。是不是要保留?是不是要展示?要如何出售、推廣?許多問題都不是原收藏者會想到或遇到的。第一代收藏者買藝術品多源自興趣;第二代則是一種責任與經營,考驗的是智慧:怎樣彰顯先人收藏的精神與情感,猶如畫家要展現他的嘔心力作那樣欲求獲得尊嚴與榮耀。

過去20多年,南畫廊戮力進行「怎樣買第一張畫」的建議;現在市場轉趨成熟,已經新增許多「怎樣處理最後一張畫」的服務。

從「怎樣買第一張畫」到「怎樣處理最後一張畫」,是一段藝術產業所見證的時代歷程,也宣告台灣畫廊歷史正式進入第二篇章。處於此階段的藏家與藝術產業,所需具備的不只是鑑賞的能力,也加入法律常識與人文素養。一位收藏者的人文素養,決定藝術品遺產的去處——成為公共財、有價值的資產、或淪為難以處理的垃圾。每一件用錢、用情感買來的藝術品,歷經歲月洗禮,都代表一份精緻文化的實現,足以打造一國文化的力量,理應被妥善處理。

台灣畫新聞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