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 日記 /黃于玲 /日期: 2010/10/27

田子坊的大房東


2010/10/16-21上海遊記


「我請你們吃玻蘭趣,進來、進來,隨你點!」他笑瞇瞇,嘴角沾著麵包屑,站在casa13門前,正與一名女記者吃早午餐,接到弟弟的電話匆匆趕出來。很快我就知道這位中年男士心情好的原因不止於美女當前。

弟弟的朋友,小時候住在15號,從建國中路的入口進去,不遠處就是他與一名美國人合夥的餐廳,7號。我點了班尼蛋套餐,100元,單點65元,應該是,腦筋還處在猶如地震的搖晃中。他喚來一名外籍經理接待我們,這位看似法國人,長得瘦瘦的英俊男士拿著菜單走過來,餐廳裡多是阿凸仔。

「我把房子租給他們,裝潢他負責,賠錢我不管,賺錢我要分。」從裝潢、餐飲到服務,都是美國房客的事,他原來在另一個地方營業,地址是13號,搬來了沒改名。穿著襯衫的經理帶我們到二樓靠窗座位,望出去,簡直是鹿港。一對外國男女從對巷頂樓穿過掛滿花布的曬衣架,望過來。窗口的夾竹桃,在秋風午陽中搖曳,眼前風景難以明白身在何處,東西文化如此融會,卻無法令人貫通,以至於腦子凌亂不堪。

「我告訴你啊,來這裡的我都要因特View,這是為他好,你想想看,餐廳太多就別再開,布莊太多,你賣誰呀?」

這位老兄難得專注的訴說他的事業,原來他曾經出國作生意,上海大發以前回到這裡,政府拜託他投注房地產,買或租都行,他一下手就沒停,一租二十年,一買好幾棟。在這田子坊400戶的規模中,他佔有60個單位以上,大房東一個。近午時分,他在三層樓民宅改裝的圓弧梯中上下穿梭顯得有些氣喘吁吁:「你們慢慢吃,吃完我帶你們逛逛,還有誰比我熟?」「我就在這兒出生!」

田子坊巷弄,遊客如織,人人沉浸在那無以形容與替代的氛圍中,舊建築融入新型態的經營,吸引各國觀光客到此一遊,最貴的一家店是賣酒的,它告訴你,遊客的層次不是喝茶的。葡萄酒、咖啡、義大利冰淇淋…取代中國茶館,若不是大房東引我們到一家賣著湘雲紗的店裡,還真不像是站在中國。

大房東的租賃工作一直在進行。他租來一個月五千的停車場,分成16個單位,每個單位月租1-2萬元,一次簽1-2年。剛剛談妥的新租地是一戶還住著人的老房子,大房東一把推開門,大剌剌走進去,屋主不介意一夥人來參觀,也不介意被拍照,從他的樣子可以感覺,他的生活即將轉變,是一件令人在也滿意不過的事。

利益取代鄉愁。也許沒有鄉愁——這無聊的名詞,既不能當飯吃,也賣不了錢,倒是早一步遷移的人滿是遺憾,昨天的記憶,最好不要留到今天。

這裡的原居民,除了那位神情愉悅的老兄,還有幾位老太太在街角的椅子上聊天。這些人的存在,在熙攘人群中顯得十分不協調,這原是他們居住一輩子的地方,被現代化而引入觀光客,舊人反而不像其中一份子。這個失去原居民的新興觀光地區,有著在地歷史所營造的歲月滄桑,大房東在這裡運作,商人在這裡開店,誰想到一陣吵雜之後的明天?今天已是昨日的驚奇。

田子坊的大房東,喜孜孜充當導遊:「生意好嗎?」他每進入一家店,就這樣問道。在一家白色的、賣香水的店裡,他問:

「妳要不要聞一聞暴風雨的香味?」

我可以嗅出門外那生鏽的水龍頭在班剝牆上透出的味道,混著潮溼、失去打理所孳生的或許帶著霉菌的味道。它不是店裡賣的。店裡賣的,從白色無暇的裝潢透露,那些帶著好奇的觀光客,在他們的文化背景裡,怎麼去想像著曾經活生生扭開水龍頭的每一隻手所觸摸的人生?

「暴風雨是什麼味道?」我問田子坊的大房東。

台灣畫雜誌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