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市場 藝術市場 /黃于玲 /日期: 2012/11/30
How to系列:以2013零號集錦為例(1)畫家 (2)藝術品

怎樣選擇畫家
── How to系列 以2013零號集錦為例(1)


NAN 專稿

台灣畫家你認識多少?你夠了解他們嗎?畫家資料,由市場資訊、個人畫歷、風格組成,具有主觀與客觀因素。買畫目的是藝術喜好或是純粹投資,選畫家角度不同。台灣大多是混合式:一件具有投資效益的動人藝術品。

當你拿到畫家資料以後,如何判讀?市場資訊需要重視消息來源,以及其長期觀點是否相互矛盾。個人畫歷的內容,在於去蕪存菁。風格的欣賞,屬個人喜好,也是主宰藝術收藏的關鍵。

從過去到現在網路時代,一有趣現象是畫歷的長度與年紀成反比,年輕畫者善於在線上行銷自己,50世代以前出生畫家的網路資料則相對寥寂,造成選擇與認知上的落差。而藝術品的亙久價值,並不完全取決於網路的曝光度,致使有心人重回尋覓遺失的珍珠。

台灣西畫市場,從1970年代開始,由幾家畫廊帶動了收藏風氣。那也是本地畫廊產業從無到有的標竿。當時,畫廊數量少,畫畫的人多而且沒有公開賣畫的經驗,怎樣選擇畫家,最先是畫廊在傷腦筋。

有了繪畫市場,也有了買賣畫作的經驗,2013年將至的四十多年間,收藏家想要擁有一件藝術品,許多人先研究畫家背景、創作故事、精神內涵,怎樣選擇畫家,變成買家的課題。

在台灣流動將近半世紀的藝術市場中,除去拍賣與博覽會導向的固定班底與鉅資投入,一般中產階級或是不跟隨炒作的新藏家,仍汲汲於追求令他感動的創作,這些不被報導或是談論的小資收藏,也同樣凝聚出一片天,在看似寧靜之海洋暗潮的流動中,餵養了無數台灣畫家的創作生命;否則怎會有新畫家不斷投入。

台灣畫家你可以這樣認識:前輩第一代、前輩第二代、戰前、戰後第一代、叛逆的50世代、稍安的60世代、混沌的70、當代的80,他們有著不同的宿命和際遇,因此衍生不同的作品和風格。時空的差異性,個人情感、性格、師承與養成的特質,決定創作內涵。學歷與得獎,並不是評析創作優劣的絕對因素。所謂的學院派、非學院派,在闖蕩藝術生涯的漫漫長路中,只是一個起點而已。你怎能肯定,那麼貴的一件藝術品,只取決於一家美術學校或一個不知是否客觀嚴謹的獎牌?

台灣有多少畫家,曾經在堪稱野蠻的市場競爭中,受過考驗?野蠻稱謂,來自那段篳路藍縷的開發歷史,沒有經驗法則,卻有自然形成的真實──你還能在現今藝術市場找到多少真實?過去由一個個買家打造的「畫價」,是透過自自由市場競爭形成的數據,早在那些精明的畫商或畫價製造者從各角落竄出來以前,累積二十年才形成的artprice,多非人為。這些走過野蠻市場的畫家和他的作品,現在逐漸成為次級市場的主流。意思是當你前往初級市場或是次級市場尋找藝術品時,總得知道畫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而不只是道聽塗說。

南畫廊2013零號集錦,由25位台灣畫家或活躍於台灣的華裔藝術家,三階段舉行初級與次級市場交易,他們是:

崇尚野獸派與表現主義的張萬傳(1909-2003)、自然寫實的田園畫家徐藍松(1923- )、台灣漆藝先驅賴高山(1924-2003)、具古典氣氛的自然寫實中堅畫家林錫堂(1925-2002)、五月畫會創始人郭東榮(1927- )、南美會創始人張炳堂(1928- )、旅美華裔自稱採花大盜的丁雄泉(1929-2010)、台灣鄉土畫家林顯宗(1933- )、抒情的明亮畫風傳人孫明煌(1938- )、南畫廊創辦人林復南(1941- )、瑰麗色彩的歌者王美幸(1944- )、台灣鄉土畫家孔來福(1947-2000) 、擅於表現光影印象的蘇宗雄(1947- )、台灣漆藝推動家賴作明(1948- )、激情的半抽象表現畫家林憲茂(1955- )、 立體繪畫家許自貴(1956- )、印象派的田園詩人張泉豐(1965- )、台灣印象派後起之秀林和杉(1972- )、當代新秀陳志偉(1984- )、雕塑新秀賴俊明(1984- )。林振莖策展邀集的當代新秀有:莊家勝(1970-)、黃志偉(1971-)、林恬伶(1974-)、王鉅元(1976-)、柯偉國(1976-)。

這些1909至1984年出生活躍台灣的畫家,前後跨越九個世代,在戰前、戰中與戰後出生,他們的人生際遇,和你的人生相像嗎?他們的思想與你價值觀念相通嗎?他們曾經被收藏的因素是什麼?繪畫風格所以煽動人心,在那私密中瞬間湧現的共鳴,足以讓人甘願把心交出。別人的感動不必然是你的;別人的選擇足供參考。

台灣畫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