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小說 網路小說 /和平鴿 /日期: 2/6/2005
連載(21)
從這本書到那本書 【網路小說】

何況,買畫的人,不論是精明的或是初入門,總要些有「書展」的作品。這就像十幾年前只看畫布的簽名在買畫一般的幼稚。

所謂書展,指的是:曾經在書上展現過的作品。出書的人,比任何鑑定單位還具權威,人們盲目相信「政府出的書」,書上的作品有掛保證。其他未登上書本展示的畫家和作品,注定要面壁。於是中間充滿黑箱作業。

ㄚ,明明你是處在一個齷齪的地方,還要裝著未聞其臭,那麼連心中那塊小小的芳田也會淪陷。我這才寫了一篇小小的報告:

「有限資源如何形塑無限之創作領域?
──談文建會策劃出版政策與台灣美術整體呈現

文建會策劃一系列叢書,與民間出版社合作出版家庭美術館、當代美術大系、現代美術大系…等,花費ㄧ億元以上經費。文建會主委陳其南於「台灣現代美術大系」套書序文中指出,本套書的編纂,是戰後台灣美術發展的總體呈現。換言之,與他係套書結合可以呈現台灣百年來美術的整體樣貌。

文建會更透過其組織來推廣發行這些套書,讓民眾接觸、認識「這就是台灣美術家與作品」。在對外的文化交流上,有關台灣美術的呈現,也是拿出這一套;難道還有別套嗎?

有限的資源如何形塑無限之創作領域?文建會打算以花費1、2億元的出版品來包裝台灣美術並使它成為進入本土藝術的窗口,遇到民間的質疑就以:「做了比沒做好」、「總是提供了資源給美術界」來概括下列整體的闕失,這樣恐怕會使表面上的德政快速變成一種政治負擔。況且,文建會以其策劃出版的套書,與美術整體呈現畫上等號,如果未曾顧及下列問題,將使理想變成妄想:

1. 製作過程太草率:

我們知道,公共藝術設置辦法有其公開透明的程序,執行過程仍發現其中存在許多缺失。有完美的政策,還需要有足以匹配的嚴謹執行力、以及完成後虛心的檢討胸懷。國家策畫出版,這樣一個重要的文化建設工程,所編列的預算與其他文化政策相比,雖然不是龐大的數字,然而所產生的影響,卻是久遠又廣泛。

也就是說,這是一件嚴謹的政策執行,從出版社委託、評審委員的產生、書系的規劃、畫家名單的擬定、出版品內容的品管…等等,都應該公開透明,以符合公民美學的定義。它有嗎?

最新套書在短短不到一年時間內完成,幾次會議、幾個委員,在密室中悄悄定案,被外界批評為製作過程草率。套書掛上國家策劃出版的名義,真正符合政策的恐怕只是「把小小的資源送給美術界特定人士」而已。

2. 干涉自由市場的發展

過去以來的經驗顯示,台灣人有迷信名牌的習慣,也就是說,人們會認為:這些列在國家出版的圖書上的畫家,一定比較好。這一來未被囊括的畫家,注定被泛泛眾生遺忘,因為他在近一百年來台灣美術發展的過程中,不被國家最高文化機構認同、或發現。

眾所周知,目前台灣繪畫市場仍處在信心缺乏的階段,人心浮動,對於藝術品的收藏,還沒有足夠的能力與自信去分辨其藝術內涵與價值。換言之,這些套書或書中的作品,相當程度會被利用成為「購買清單」,如果它是經由長時間、嚴謹的、客觀的、專業的製作過程也罷。

健康的藝術市場,被期待是建立在文建會提供的健全環境中自由競爭與發展。在自由的市場中,自然會產生有價值的畫家,只有經由健全市場機制所產生的畫家,才是國家機構錦上添花的對象。像這樣由密室中產生的出版品、以及其中的畫家群,將被解讀為「干涉自由市場的發展」的利益輸送。

3. 劫貧濟富--滿足少數人的利益

文建會表示,「台灣現代美術大系」24冊叢書,總計介紹了台灣中堅輩美術家約257位,是國內首次對中堅輩藝術家進行全面性的整理、論述、出版,同時也是產、官、學界為藝術文化工程的一次集體合作。文建會主委陳其南表示,美學歷史的撰述工程浩大,本次新書發表堪稱工程進度中的一大步。

事實上,這是一件由少數人發起的出版計劃,很快通過預算編列,並且由當代大系無條件發展到現代大系以補世代上的不足。其間所謂產、官、學界的合作,更正確是「特定的」產、官、學界的合作,試問產業界有什麼人參予意見、預先知情?此計劃更未被賦以浩大工程應具備的崇高理想,編輯紛亂,倉卒完成,有些委員們說,我們先把自己通通列上去再找一些來補。委員們就是這群少數獲利者,他們球員兼裁判,視公民文化權於無物,回到霸權時期的作風,以個人利害關係作為編纂的基調。在他們所編織的「台灣現代藝術的生態」裡,簡直足以用「竄改歷史」來形容。

文建會以提供資源給美術界做為這項工程的普世貢獻。試問,在多數岌岌可危的相關產業中,獨厚優勢者,忽略像「台灣畫雜誌社」這種長期為本土美術服務的產業;在眾多藝術家群裡,獨厚逢迎馬屁者,忽略像林瑞明..等創作豐厚的畫家,有劫貧濟富之嫌。

4. 水墨仍然是「國畫」

「台灣現代美術大系」依照水墨、版畫、陶藝、雕塑、膠彩、西方媒材、攝影等七種媒材作分類,其中水墨媒材畫家數、冊數皆佔有20%以上,列為第一大類,顯然文建會認定水墨畫仍然是「國畫」。

如果這套書符合公民美學的概念,那麼文建會所謂的公民美學就偏離事實很遠。一直以來,文建會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單位,即使鼓吹公民文化權,也不忘要求人民盡愛惜古蹟等文化義務,而不去理解人民在文化美術上的需求與「傾向」。就市場面而言,文建會始終未曾正視之,所以也無從理解人民在繪畫藝術上已經從「中國」轉向「台灣」,從水墨轉為油畫的欣賞。前一陣子,一群水墨畫家抗議台北文化局在美術館的典藏類別上捨棄水墨畫,相當程度反映它在自由繪畫市場裡的窘境。可是文建會卻背道而馳,在以台灣百年來美術發展反省台灣美術的未來定位中,竟然以水墨為主體。

5. 竄改美術歷史

據文建會主委陳其南所述,「文化公民權」所強調的是創造性的多元化(creative diversity)和人們對於文化藝術創造過程中的參與(participation)及相對付出。他又說,《台灣現代美術大系》是戰後台灣美術發展的總體呈現,那麼下列這些繪畫團體在60-70年代間的發表,何以在此歷史的撰述中消失?他們是:今日畫會、年代畫會、畫外畫會、圖圖畫會、七○團體;以及台陽美術會…。這種惡意的缺席是不是可以解釋為:評審人員40人以派系私心運作,意圖將「戰後台灣現代美術運動史」加以支解,扭曲既有的美術歷史?

文化公民權的理念,是希望民眾在未來也都能享受公民文化藝術的資源,並可要求政府保障。那麼,政府在他所策劃的美術出版品當中,到底可以提出多少保障,保障全民有權力正確獲得以台灣觀點為主體的台灣美術?

6. 東抄西抄的拼裝車

家庭美術館—畫家傳記套書,以已故的前輩畫家為主,無法做到儘可能親身訪談藝術家,以實證的精神蒐集第一手資料來完成撰述。所以這些書被外界認定「大都是抄來的」。

國家出版的書籍,應該等同學術論文的要求,不是註明出處、就應該以「編著」自居。在標示「作者」的書上,作者大量引用、重組其他書的著作,再以「僅供少年閱讀所以不必註明出處」為藉口,這就是給青少年的教育嗎?

這些書甚至整段抄襲未經授權的文章,由於雙方合作簽訂合約,一但涉及著作權問題,政府、出版社都不必負責。所以文建會未曾對他所策劃出版的書籍進行品管,也就是內容未經監督,品質與合法性在法律上都與政府無關。但是在政治上,人民有沒有權利要求政府針對有問題的出版品進行檢討、改進或懲處?如果沒有,那公民文化權在哪裡?著作權權益由誰來倡導與保護?國家整體的文化希望在哪裡?

有限資源如何形塑無限之創作領域?文建會策劃出版的套書與美術整體呈現的落差,值得相關人士深思。」

氣候又黑又冷,在寒流來襲的夜裡,寫這樣的報告,心也是一樣冷。

它有時候會是一團火。那段熱情在某些畫家身上,碰撞出繪畫在空谷裡的回音,純淨的藝術形式之美投射在像我這樣單純的心湖裡,映出迷人的形影。

現在影子消失了,現實的遊戲規則改變,畫家除了畫畫,還要努力營造他的人際關係,對評審委員之類特定人士拍馬屁。那些馬屁精,就是政府背書的畫家。

看更多…

網路小說 即時連載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