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報 剪報 /南畫廊 /日期: 2006/10/27

剪報【2006-10-27/民生報/A9版/藝文新舞台】想不到台灣畫賣了一億多

畫廊周記
黃于玲

如果破紀錄的《淡水》買主知道,1947年陳澄波去世時許多人在恐懼中把他的畫燒掉,作何感想?六十年後的今天,想不到台灣畫賣了一億多,燒畫的人恐怕更懊惱。

這個月,陳澄波的50F油畫《淡水》,以新台幣一億四千四百多萬元賣出,不只成為史上最貴的台灣畫,也是全世界最貴的華人油畫作品。我並不好奇買主是誰,為何買這件作品,比較有興趣的是這個數字背後代表的意義。

就在這件淡水以及陳澄波的老同學廖繼春畫的野柳,陸續以億元上下賣出的時候,有些畫廊悄悄離開台灣,連根拔起。除非是估算由台灣的成熟市場轉入中國的新興市場,可以追求更大的利基;要不就是台灣有辦法製造億元名畫,卻沒辦法消受、或銷售。

負責拍賣的蘇富比公司,把陳澄波《淡水》這一張畫獨立出來另外印精裝本,一本畫冊只介紹一幅畫。預估價是一千萬到兩千萬港幣,結果以三千多萬元港幣成交。金額三級跳,可見藝術品的價格已經無法預估,高價的趨勢卻已事先掌握,所以用精緻的包裝,行銷這件主流藝術品。

至於畫廊怎樣作行銷?以前畫廊分為經營西畫的、中國書畫的、大陸畫的或海報複製畫的。有的畫廊,這面牆掛複製畫,那面牆掛名家油畫;有的則把經過包裝的複製版畫當作藝術品來販賣,消費與鑑賞混為一談。到底「一千元或一億元才是好畫」,恐怕是市場區隔的問題。當掛在捷運站的全民美術,與掛在畫廊裡的藝術品調換時,專家一眼就看出來,也不會把錯誤的畫賣給錯誤的人。藝術最怕生活化,不只陳澄波那種人的性格與際遇不同凡人,連藝術品的價位也已經不是一般人可以擁有;所以我們需要一座美術館。

現在,畫廊和客戶的關係,並未因美術館或網路興起而疏遠,反而更走向緊密的結合。當一件藝術品的市場價格達到上億元的時候,所有的經營策略都不同於以往,例如畫展的舉辦就不像以前那麼頻繁。藝術講究特別、卻不講究美感,別說梵谷或畢卡索,二二八事件中被槍斃的陳澄波和他的精神,也不是生活中隨意可以遇到的人或了解的故事。終究精神屬於全民,唯一的作品只有金字塔頂端的一個人擁有。

現在台灣進步了,畫廊普遍不必解釋陳澄波是誰、生平如何、為何他的畫那麼貴,卻還沒有成熟到把消費與鑑賞徹底分開。買畫不是濫竽充數,是自我的實現。以後的趨勢是,即使有人再把畫燒掉,也會是因為厭惡,而不是恐懼。

2006-10-27/民生報/A9版/藝文新舞台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