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導覽 /黃于玲 /日期: 2001.6.20
從人文精神欣賞廖修平早期油畫
鄉愁的鋪陳與開展

廖修平1936年在台北出生,1959年自師大美術系畢業,1962-64年留學日本東京教育大學並自該校繪畫研究科畢業。1965-68年前往巴黎學習版畫,1969年移居紐約,1973年開始在台灣推行現代版畫。

這已是他畢生畫業的縮影︰由本土出發,行跡遍及歐美日等台灣畫家取經之地,又回到台灣貢獻其版畫技巧。

廖修平那具有國際繪畫語彙的版畫藝術,所帶給國際空間的印象,必然無法脫離台灣色彩。他成名的版畫藝術前身,已歷經充實的油畫創作過程,在我們細讀他早期油畫作品時,可別忽略兩者間共通的人文精神。

從廖修平的早期油畫看他畢生的版畫藝術,其中的關聯性與發展,間接呈現一名藝術家的演變與獨特風格,其實來自最親近的「故鄉」。故鄉不只是一個名詞,他在藝術家身上是一種呼聲與信仰,失去這個呼聲與信仰,每一件創作都將是空洞的。

這些早期油畫作品的創作時間可追溯到1957年代,當時他還是師大美術系的學生,才20歲出頭,他畫著母親、靜物、裸女、觀音山風景…,畫風已經十分穩健、又不失赤子之心。

他的畫風隨他移動的足跡而改變:從台灣到日本、到巴黎、到紐約,像是一隻毛毛蟲成為蝴蝶的蛻變,而其中的主要基素一成不變都是台灣本土所給予的養分,他從幼小心靈所接觸的廟宇、門神,到生活中飲茶使用的茶具,擴及人生的悲歡離合。

我們都知道,廖修平在學時受教於廖繼春、並進李石樵門下專攻油畫,所以其油畫作品些微透出李系的風格;即便畫中所用的道具,也都是李石樵靜物畫中所令人眼熟的。

從大三開始,他有了人體寫生油畫課程,當時他以林絲緞為模特兒,畫了多幅人體油畫,他謙稱為習作;他還畫了母親、祖母等親人的肖像畫,生動感人。我們都知道廖修平的老師李石樵,有一段時間替許多仕紳畫肖像以維持生計,不過畫好肖像畫是一件困難的挑戰,許多前輩畫家就連一張肖像畫也畫不出來。

廖修平的淡水風景畫優雅細緻,甚至帶一些風情,這是畫家嚴謹的性格中所少見氛圍。幾件100號的大作,描寫鹿港文物館、廟宇、門神、漁船…等主題大都不離台灣的民俗生活。他用記憶完成這批畫作—許多在日本畫的,畫面結構與現實已經過乾坤大移轉,但是卻更具繪畫的張力,原始景物只提供他創作的觸媒,以及主題的精神和情感。

「鄉愁」第一次在他前往日本時燃燒起來,他以印象與一些畫片,完成幾幅台灣風景畫,幾乎都是大畫。時間與空間的隔離,使他的作品不至於迷惑在現實景色之中,而加入不少純繪畫技巧的考量。厚塗的肌里像是他一再重複的相思情緒,一層覆蓋過一層。他版畫中的廟、符號系列…都源起於他的早期油畫的相同主題,也就是說,他只是變換了創作媒才,而一直延續著思鄉的情緒。

其實,務實的台灣人性格,四平八穩的作風,都由畫家身上移轉到畫作的風格上。他特別沒有其他中堅畫家那般與困苦生活搏鬥的經驗;雖然他也強調「賣畫維持生活」,不過較諸他人,這應該只算是一種獨立自持的表現。

在廖修平這個世代的畫家中,他算是異動十分頻繁的一位,我們不仿用離愁解讀他的早期作品以及後續發展的原動力,再加入一個只求「清歡」 的生活態度,就是一個完整的廖修平繪畫世界。

2001.6.20首次發表

回首頁
南畫廊
106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Tel.02-2751-1155. Fax.02-2773-3135.
copyright©2000,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