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xHyperLink
   
 
淡江帆影 4897 4799 愛河 橘園 素描 葉子奇 晨牧 4147 89
作品
台灣画 OnLine
展覽
台灣ArtPrice
會員服務
關於南畫廊
舊版網站
我要買賣畫,留言 會員登入
 
關於南
關於南
所有文章
新聞(1105)
南畫廊的故事(32)
日記(620)
剪報(192)
名人部落格(7)
藝術與投資
藝術與投資
藝評(152)
市場與行情(107)
台灣畫
台灣畫
歷史(163)
畫會(15)
e台灣畫(80)
個人美術館(5)
台灣畫100選(12)
for Kids(99)
美術導覽(142)
Group
Group
台灣畫廊口述歷史計畫 第一期:致力推廣台灣畫的理想──林復南、黃于玲專訪(下)
 來源 : 南畫廊新聞 NAN news

採訪者:謝慧青、丘乃如
日期:2011年1月18日
地點:台北市,南畫廊

<台灣畫>雜誌的創辦:從國外經驗反思並追溯台灣藝術的核心

可不可以說明一下當年是怎麼樣的情況辦了<台灣畫>雜誌這本雜誌?主要在推動什麼理念?

林: 這個就要黃小姐來講,因為他弟弟從國外回來,給她的思維就是這樣,巴黎有巴黎派、紐約也有紐約派,為什麼台灣不能?我們出了4年的雙月刊,黃小姐一手在做,我只是背後吐槽,因為我知道出版業很花錢,而且我們有很多稿是外面寫沒錯,但是你要有編輯的人才,不然會很痛苦,黃小姐就是蠻幹型的人,這一方面我是很理智的,我知道做不了。當時4年出了24本,我們出一期要30萬左右,我要承擔,那是不容易。

黃于玲(以下簡稱黃): <台灣畫>由1992年到1996年四年。發行<台灣畫>時,兒子三歲送入幼稚園,我突然間空出來,覺得好多時間,本來我是一手帶小孩、一手負責畫廊後面的工作,比如說從企劃、文案、財務、還有客戶管理全部。所有的後面其實我告訴你,畫廊你看得到的這些大概不到1/3,有2/3都是幕後工作,後面的企劃、後面的管理,我都是做那一塊。

謝: <台灣畫>雜誌主要在推動什麼理念?

黃: 其實發行台灣畫的背景是,1990跟1991我們全家去歐洲旅行,我弟弟在巴黎跟倫敦,我們都去那邊各住一個月,看那邊的人文,還有那邊的土地人文所產出的藝術品,然後會想到台灣,由那個高度來看。你如果在這裡面就不會覺得有不一樣,當你從國外那麼久這樣回來,就有個高度,覺得這個島,尤其飛機上看台灣島,你說這個島嶼他在這個地方產出的藝術,雖然說它的傳承是從巴黎到日本再到台灣印象派的技法,還有觀念、風格,但是台灣這個土地人文風格都是不一樣,所以它產出、本土化之後也會不一樣。我們就是在做那個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那時候取名叫台灣畫派、台灣school,那個school是畫派的意思,不是學校,畫派的意思,那是一個精神。因為你說台灣到最後我們要會、要去追溯它的藝術文化的核心的部份,就是在那一塊,所有的你不管是快樂的、悲傷的、壓抑的、幸運的、不幸的,通通都在那裡面顯示出來,我們還研究為什麼有些人畫這樣,有些人不畫那樣。所以做沒多久我就發現二二八的影響很大,因為二二八跟白色恐怖影響很多畫家他們在取材上面,或者是…因為很多人、因為陳澄波被槍斃,很多人把他的畫燒掉,或者是不敢再畫畫,有人把畫畫與死亡聯想在一起。寒蟬效應,它…變成是壓抑下面的發展,它會發展成什麼樣,那個部份也有探討,變成有很大的特色,就這樣。

台灣畫派的緣起是日治時期,1895年就開始,那個影響從那邊就開始了,因為西化的源頭並不是從東方、五月開始的,有些人的意識型態是在那一塊,所以就從那一塊談起,其他他不談,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意識形態,第二個就是陌生,情感的陌生跟理性認知的陌生,所以他把那一塊略掉了,其實這種東西你不要講那麼多,只要講市場區隔化就好,你在美術的區隔上這一塊一定要把它釐清。並不是說你有多少媒體的力量,或你有多少筆耕的力量,你就可以去搬運、不可能的。我的想法只是把它留下來。

理想與熱情的堅持

謝: 出版雜誌要很有理想性,有熱情才會這樣子做。

黃: 我們推台灣畫全都是拿自己的錢、自己的時間、自己的生命在進行。說要出,一個月還兩個月後就出了,完全沒有說…什麼動機論、或者是組織、財源…,沒有藉助外力。

謝: 全部一個人自己做?

黃: 自己寫、自己校對、自己編、自己發行。整本大都是我寫的,那時候我覺得天下沒有做不到的事,只是想不想做。每一期都出2千本,賣掉了賣剩的一期大概就會剩到1千多本,有24期,你就知道有幾車,我們那時候每次大卡車就可以載好多車,倉庫搬了好幾次地方。

謝: 2千份已經算很多了。

黃: 那時候就覺得訂戶之外還有鋪點,全國性的,我們那時候給農學社鋪,要鋪的點很多都會再有退書。

丘: 整本都要自己寫不是很辛苦?

黃: 那時候不覺得辛苦,那時候就覺得很像…那種感覺很奇怪,蠶為什麼會吐絲?也沒有人叫牠吐,牠就自然吐了,就覺得很有趣,因為很多畫家有很多故事,我覺得有趣,也很感人,那時候我們切的角度為什麼沒有陳澄波跟廖繼春?是因為我要在世畫家,他自己講他自己的故事,所以都是第一手,我不要二手的。我們切入點是從在世畫家開始,差不多是1910年代或者是1920年代後出生的,都是訪談。

謝: 這資料很重要,這等於是要製作整本,包括每一整個專輯,還有邀稿、真的工作量很大。

黃: 反正就是這樣,那時候還年輕,現在沒那個力氣。那時候老二才三歲,他一去幼稚園我就開始弄了。

謝: 所以當時這個是兩個月出一本?

黃: 對啊,已經喘不過氣來了,4年24期,一期都沒有落掉。你要知道喔,我們是從家庭革命開始的,我寫到壓力最大的時候,老闆就會發飆,很像氣球吹到快要爆的時候他還要拿一根針戳你,所以到了第4年就決定,好吧!差不多了,就把它結束了。

丘: 所以那時候您的弟弟有一起幫忙在經營嗎?

黃: 他們兩個,一個是有做過雜誌,小弟做過雜誌,大弟有台灣意識,其實我剛剛講的概念也是他跟我講的,他在歐洲,那個地方很自然就會到人文藝術那邊去涉獵,他就知道有巴黎畫派有什麼什麼,他問我,台灣為什麼沒有人講台灣畫派,他有給我這樣一個提議,然後小弟就說要不然你去出個台灣畫派的雜誌,我把派拿掉就變成台灣畫,那時候這個標準字就林先生模擬台灣竹片,像運用早期竹刻那樣子的感覺來做logo、做標準字。

丘: 您陸陸續續介紹了多少畫家?年代比較近的有哪些?

黃: 我有統計過,在另一本有統計過,從前輩到中間都有。第一代前輩44位,第二代前輩到中堅52位,1947以後22位。寫過58位畫家,七個畫會。比較近的應該是到1947年吧,因為我的分水嶺是二二八事件,因為1947年之前生的跟之後生的,他們的人生觀不太一樣,時代的變化會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觀,對生命的認知不太一樣,所以相對他會在繪畫上表現不太一樣,跟風格或技法沒有直接關係。

丘: 您寫作的角度是從他的生活、創作開始嗎?

黃: 對。從生活,因為藝術本來是從生活,這才有基、有根、有生命,我從來不跟從浮面的東西,所以有時候會大部分是著重在畫後面的故事,他有什麼樣的人生?他有什麼樣的遭遇?或者是有什麼樣的價值觀?他會產出那樣子的繪畫作品,大概是這樣,每一篇文章都是這樣的方式在寫。

謝: 所以這一些藝術家是您先去採訪,還是畫廊的部分也會同時經營他們?

黃: 那時候有人以為我們出這個雜誌是為了辦畫展的緣故、或者是賣畫的緣故,其實後來都是別人在賺錢,你說張義雄、廖德政,每個人都在賣他的畫,所以我不是只有服務南畫廊,那時候做台灣畫家的都是受益者。

丘: 像裡面我看到就是有畫價的介紹,那時候很流行作畫價的介紹嗎?

黃: 我認為,如果你要讓人收藏作品,你就要讓人知道這件作品的價格,我們都是透明的,你就是要讓人家知道多少錢,心理有數,你在家裡就知道多少錢,你覺得這個錢可以,你再去看。

謝: 所以這樣等於也是有培養台灣藝術收藏的基礎?

黃: 有!我認為培養了很多。所以他在,我們不是1992年出的嗎,其實那個時候一直到1996年是台灣畫的盛況。

謝: 這幾年也是畫廊產業起飛的時候。

黃: 對,那時候是一個盛況,我們就用畫廊的盈收、賺的錢來弄這個,所以那時候經濟的壓力倒是不大,就是精神、精力覺得很吃緊,時間各方面,你自己知道,全部一個人做,連退書、搬書有時候沒有人手搬不了、要自己搬。

謝: 當時鋪到哪些通路?

黃: 是農學社鋪的,我們剛開始是以書籍,ISBN的書號在發行。第7期改成ISSN就是雜誌、期刊,那時候我們為什麼要改期刊,就是要省稅,如果是書的話就要稅,變成雜誌就可以優惠就不用稅,其實就是為那麼一點點事情,從書變雜誌,那還要去申請,那時候還有新聞局,要去申請,還有會計什麼那方面,反正它是一整套,不是只有出書那麼單純,也不是只有寫文章那麼單純。所以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我是最入世的,要不然沒辦法。

謝: 4年下來,你有覺得有獲得令你滿意的成果嗎?

黃: 我滿意是自己成長了。成熟了、成長了,看人的角度跟深度不一樣,其實我比較感動的是讀者跟收藏家,他們有共鳴。

謝: 是直接收到共鳴嗎?

黃: 有,前天還有一對住在台南的教授夫妻來,一進來,先生就說太太是我的粉絲,他一直看台灣畫、從以前的書看到現在從網站看。

謝: 您的文筆很好。

黃: 沒有啦,就是自然寫實。

南畫廊的網站經營

謝: 雜誌收掉之後,2000年架立的網站是不是等於延續您之前的理想?

黃: 對,1996年close以後,我們出了幾本單行本,有<收藏二十世紀>、<真實一生>、<告別農村>、<228-等日頭>都是單行本。到了1998、1999那時候是第一波網路興起,很熱,我還搞不清楚,但是我從1998年就開始想了,因為我沒有出書,就會再找一件事情,腦筋就會再去想一件事情,一直想網站的事情,真正開始確定要做是1999年,規劃了一年到2000年5月20日上線,,所以南畫廊網站是2000年5月20日上線,一直到現在沒有一天停過,共有450萬人上線。 其實我們有兩個網站,一個是南畫廊網站、一個是台灣畫網站,後來把它整合在一起,到底要哪個大?哪個小?哪個主?哪個副?也是想好久,一個是理想、一個是商業的,到底要那個先、哪個後、哪個要比較明顯,始終困擾著。

丘: 台灣畫這個部份還是繼續在發展嗎?有新的畫家持續進行嗎?

黃: 我們就變成數位的。畫家的部分一直有在計畫,現在最新的已經到1982年,跟我女兒一樣大了,已經可以集結成世代,如果每十年是一個世代,1894年就是倪蔣懷,從倪蔣懷算第一個,陳澄波還是1895年,比他小一歲,倪蔣懷很重要就是說,他也不是很有錢,他也是拿自己的錢來成立一個美術研究社,研究社的意思就是補習班,他讓想畫畫的人可以在這邊有個老師,就是石川欽一郎,等於是台灣畫的源起,一個推動者,很重要的推動者,所以從倪蔣懷開始,到1980年這個時代,已經一百年了。

丘: 越來越多畫家,您怎麼樣去挑要把誰放到這個裡頭?

黃: 有台灣的情感、精神、觀點、影響,不管他用什麼樣的形式或者是風格,但是他的創作的那個部份、內在部分、內容部份、或者是觸發的部分、要跟台灣有關係。

丘: 是否線上交易的話,如果要線上交易,還需要管制金流。

黃: 我們金流早就有了,在三、四年前,2005年<零號集錦>畫一上線就賣掉,我們可以有一個展覽,其中38%是線上刷卡就買的。因為零號的定價都不高,所以金額不會很高,因為它的金額不高所以它很適合刷卡買,一萬塊、兩萬塊,有一個收藏家特別打電話來說,哇!好好玩,很多收藏家都沒看過,他刷了卡過幾天畫就寄到了,哇!好好玩,拼命刷。

謝: 那時也正好是網路購物開始興起的時候。

黃: 對啊!但是因為那時候都沒有網路購物。但現在因為很多地方都有,已經沒有新鮮感。不過因為看了、選了一張畫,然後再到畫廊來完成交易的也很多,他們大部分買的都是在家裡有看過網站,沒有看過的大概只有一成吧,就那種企業大老闆不太看網路、那種他是收畫冊。

2000年接手畫廊主導

謝: 再回到畫廊的部分,剛才林先生提到2000年的時候他漸漸退出畫廊的主導,這時候是您開始接手畫廊,主導經營嗎?

黃: 其實他那時候是要我跟他一起退,後來知道也不可能,如果兩人一起退、可以去玩可以去幹嘛,可以很快樂的生活,後來就決定他畫畫,我繼續留著,讓女兒可以無縫銜接。我是希望南畫廊可以永續經營,誰經營都ok,但是如果沒有人,我就繼續做。我是可以在當下找到樂趣,人生總是苦中作樂。 其實,他真正退出後,我才真的獨立起來,發現自己還有某些能力,不然以前都覺得某些區塊永遠touch不到,比如說業務、或開發或者是,那些很多第一線的工作好像都是林先生處理,我是後面在那邊把它做圓滿一點。後來他完全不管,逼的你一定要找畫家、找收藏家,因為他不做,我後來去讀書,修了一個碩士,所以畫廊業務也幾乎不太接觸。之後我們又整修、搬家,前後忙了兩年,兩年後又好好喘一口氣、去年,那個時候又沒什麼力量,沒什麼精力去作策畫的工作,真正看今年有沒有辦法。

謝: 您主導後,近幾年畫展的題目、看起來就是比較有藝文的氣質,也比較有女性纖細的感覺,像<市民風景>、<海上的珍珠>、<溫暖的秋天>、<夏日遊>、<鳥語花香>、<華麗的桌上靜物>等等,其實給人家蠻多藝文、文學的聯想,之前展覽的標題比較剛硬。

黃: 從最早的聯展都只會講名家精品展,他們那幾個老畫廊都一定是這麼講,只要是聯展都講名家精品展,就沒有新的名字,我們有一年、大概第十年,做<淡水專題展>,那時候我們就第一次進行依個比較策劃性的,那時候沒有策展人的名詞,就是說你要策劃就要有個主題,我們就這樣子做,包括<零號集錦>不是一個文學性的東西,但是他從尺寸上,那個是有很嚴謹的背後市場的考量:切哪一塊。

但是辦了那麼多次之後,買畫的人也進步了,他從買一幅畫他要獲得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他要的是油畫背後的情感,或者是它可以帶給他什麼樣風花雪月的聯想,或是那方面的滿足,所以你就要滿足他那個需求,其實我們賣的畫雖然是一個實體,其實是一個抽象的情感跟精神的一個媒介物。你要把它當作媒介物之後,你就會再往上去尋找出它是什麼的媒介,人類到最後你要滿足他,還不是我跟你講的那六根、就七情六慾,只有那個東西可以讓你這樣子迷戀他。但我跟你講的是,我們畫廊從沒去作投資效應的訴求,雖然說現在藝術投資已經是被喊得震天價響,有一個收藏家進來,他說:「你們畫廊好奇怪。」我說哪裡奇怪?他說你是我唯一進來不跟我講投資獲益的畫廊。能賺錢是幸運,你如果不賺錢、你真的能看見那一件作品的那個…我剛剛訴求、說的那個部分,不是價值無窮嗎?但有時候這個要拿捏好,要不然會變成很肉麻。

謝: SARS發生時,對畫廊有沒有什麼影響?林:SARS有兩個月都沒有人來。

黃: 跟戰爭一樣。

中東戰爭在198幾年的時候,也是這樣,子彈一打下去42天沒有一個人上門。

黃: 42天,因為那時候他在當家,所以他很清楚,42天一個人也沒有,但是我們還是每一天在開門,所以他說他是和尚在敲鐘,沒有香客,還是每天在敲鐘。SARS最大的收穫就是我們買了仁愛路房子。

謝: 過去幾年,許多畫廊陸續前進中國,您是否有考慮過西進中國,把台灣畫推廣到大陸?

黃: 兩個方面,第一我們那時候能力不夠,我沒有時間、人力跟財力可以過去,二是政治環境,兩岸的關係各方面都不明確,一動不如一靜,我認為那個時候的timing還沒有到、時機還沒有到,我們的行事風格就是number 2,不要那麼快,他們去試試看…然後再看看到底是怎麼做比較好,你可以有那個想法、但是你的動作不需要那麼快,我也沒有那樣的虛榮心說,我去標榜我現在已經在那裡有一個點、或有一個觸角,不需要。而且,我們這麼清楚是做台灣畫,我把台灣畫賣到中國去,在政治的環境上、還有商業經濟的環境上,timing是不是到了,所以我連想都沒有想。現在想了,但是想,還是要好好計畫,你要說1992年出<台灣畫>,今天想、明天就出,那時候年輕,而且各方面都是你有失敗的本錢,現在比較不行,現在要比較慎重一點、要規劃的很完整,其實去那邊也不一定要自己去,你找一個代理人就好,所以有在規劃,要再觀察,但現在沒有具體的,有具體的我們就會公告。

丘: 可以談一談去年辦30周年文件展嗎?

黃: 文件展我們本來希望有一個補助,因為文件展第一他沒有作品可以賣,文件展他只是一個歷史文獻,後來又沒有補助、就改線上展,但是線上、我們也有很多東西要數位化,所以我們先在網站上面起一個頭,然後再慢慢把它貼上去。

丘: 請談談有辦無牆美術館的活動。

黃: 那個概念就是貼近市民,我們推的大部分是窮人收藏家。如果談論畫廊他們有哪些收藏家,我們的對象是切窮人的那一塊,因為以前我們的對象都是中產階級。後來到最近幾年中產階級不見,它兩極化,一個是很有錢、一個是沒有錢,那我們的客戶,中產階級…我們沒有辦法提升到有錢人,我們是從中產階級掉到窮人,所以我們的客戶我們是做在窮人那一塊,那時候無牆美術館是指,要更接近普羅大眾,因為我覺得雖然我們這邊是鬧區,但很多人不敢進來,所以就把它送到街上,沒有圍牆看會不會更接近一點人。

丘: 所以就是把原作的畫掛在前面的地方嗎?

黃: 就前面的人行道,從這個路口一直延伸到快要到市民大道那裡,還給免費喝咖啡,就好像香榭大道,在路邊喝咖啡看名畫,那是一個EVENT,就是說只是提醒你,你的生活的環境週遭還是有這些作品,這些作品不是像羅浮宮跟奧賽美術館遙不可及,或者是看的出來很漂亮,跟你又沒有關係,因為我們都是台灣畫,這是玉山、阿里山,或者是觀音山或者是什麼,這是那一個古厝,你也許去過,或者是剛好跟你的老家很像,這個也是把台灣畫推到每一個人的印象裡。因為弄那個活動也是要去政府申請地方的使用權,然後還要社區我們要透過里長,要成立一個促進會來會議,怎麼樣來推,展出也要費用,也通通是自己來。

謝: 現在好像很多其他畫廊漸漸把他那個經營的棒子接到第二代,剛才您提到您的女兒已經漸漸接收畫廊的工作。有時候第二代就會把畫廊轉型到當代藝術方面,南畫廊有類似的情況嗎?

黃: 當然年輕人有年輕人的視野,還有他們喜歡的不一樣,連做事的方法也不一樣。我們今年有一兩位就是蠻當代的,但是還是要跟前面要勾的上,他不是一個蹦出來、石頭堆蹦出來的東西,他來是要像火車一節節車廂連結的起來才可以,當代的部份就盡量讓女兒林殷因去主導,如果很離譜,她也不喜歡,她也覺得說他都看不懂,或者是說他沒有感動到,那個部份,那部份就蠻尊重他。

其實第二代接,最重要就是說南畫廊的核心價值很明確在那裡,所以不管她怎麼變,也變不到哪裡去,那核心價值你想想看她,殷因生出來,她就在畫廊地上爬來爬去,所以你根本都不用告訴她什麼事情,就奇怪她怎麼什麼都知道。所以說她的部份,她為什麼這麼準確、敏銳度那麼高,像我,我是到25、6歲認識林先生,我才慢慢接觸到藝術、才開始認識藝術。林先生是十幾歲就開始畫畫,但是畫畫的人是比較主觀,我剛剛跟你講了,所以他在挑東西的時候,他會犯了主觀的毛病,但是那個精神是在,因為創作的人他一定是有那個部份,所以那個部份就一直擴,他影響到整個畫廊的營運,所以我覺得、我比較不擔心的是我們內在精神那個部分是很紮實的。我盡量把周邊如說網路的平台再給他更進展一點,那個平台如果起來,他們以後就是丟東西進去就好,現在就是說要推展這個,因為現在台灣畫是比較弱、市場也比較弱。近期是受中國市場影響,拍賣的、炒作的影響、還有假畫,有很多假畫,其實我覺得假畫的問題可以解決,或者是第二市場的通路可以打通的話,他就會再活絡起來,他不會更不好,或者是一直不好,不可能。半個月前我去看醫師,他正好是台灣畫收藏家,他說這幾年市場不好所以不逛畫廊了。我說:「有我在,你別擔心。」我對自己感到吃驚。

南畫廊新聞稿

謝慧青     發佈   
 零號未展先轟動(2011年12月24日)
 雪人(2011年12月22日)
 EZArt 輕鬆一下人人買得起藝術品(2011年12月20日)
 2012零號集錦-史上最早小資收藏(2011年12月13日)
 EZArt News:1984那一年 他出生 他畫畫 (2011年11月25日)
 台灣畫廊口述歷史計畫 第一期:致力推廣台灣畫的理想──林復南、黃于玲專訪(下)(2011年11月23日)
 台灣畫廊口述歷史計畫 第一期:致力推廣台灣畫的理想──林復南、黃于玲專訪(上)(2011年11月22日)
 新人畫展歷史回顧(3)劇烈再造畫展(2011年11月23日)
 新人畫展歷史回顧(2)葉子奇個展(2011年11月16日)
 新人畫展歷史回顧(1)林殷因的實習(2011年11月16日)
 生活的微觀,時光的追憶:新學院風(2011年11月12日)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乾。
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龢
鼠來生春
金門橋遠眺Golden Gate
Spring 早春
祿
日出而作
劍蘭
蜜桃
青胎
巨大的風景
悠遠
變調的命運
午夜磔刑(台北之一)
復活 Rejuvenation
正午的體驗
閒窗
圍
無題
異物

南畫廊 copyright©2008, Nan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