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6月10日順益台灣美術館開幕,展出由收藏家林清富捐贈給順益基金會的本土藝術家作品。美術館在北門揭開舊台北的新面貌,也寫下美好年代:藝術家、收藏家、畫廊產業三足鼎立的典範。有趣的是他的時間點,剛好發生在由社群媒體帶動線上買畫引起的討論上。
畫廊的腳色,重新被討論,今昔對比。
1980-2010年的三十年間,是台灣畫廊產業蓬勃發展的黃金年代。約200家畫廊,分布在以台北市為主的台灣地區,定期舉行畫展,並為大眾媒體報導。媒體以守門人的腳色選取優質畫展報導,包含畫廊、藝術家、作品都經過採訪編輯過程中的篩選。
透過報紙媒體如民生報、聯合報、中國時報、中央日報、自由時報...等報導,民眾獲得第一份簡潔明瞭的資訊,前往觀賞、收藏。收藏藝術品的行為被彰顯為文化活動的極致,參與者莫不帶著榮譽感。
藝術產業在網路興起以後,遇到由傳統行銷走向數位行銷的轉折點。行銷方式的改變,除了主要藝術媒體的更迭,以及各種實體、線上非典型展覽空間與平台的加入,衝擊藝術家發表作品的方式,也改變藝術品收藏的心理與行為。
尤其是2020年初的疫情助長線上行銷--社群媒體的短期活動,在沒有畫廊參與的數位化通路中,獲得市場回響。畫廊腳色面臨考驗。
順益台灣美術館開幕日,見證美好年代:藝術家、收藏家、畫廊產業三足鼎立加上媒體報導的典範。從開幕展都是一時之選的作品思考,沒有畫廊的數位化藝術品交易通路,恐怕難以實現。作為藝術收藏者,應該思考的是:要站在金字塔的哪一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