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參加不朽的青春開幕式。有一件何德來的作品,取名豆腐。經過多年才終於看到這位時常被前輩畫家提起的畫友的真跡。而當下心底又浮起林錫堂一件作品,類似題材,取名豆干。
下面這一段,我特別取自現場的詮釋文,他是那樣地令人動容:
歲月的憶念REMEMBRANCE OF PASSING YEARS
靜物畫在藝術史上的獨立成類,一方面標誌出世界正朝著一個更世俗化、物質化、現代化的方向前進,另一方面卻是逆向而行,出現在畫面中的這些事物,隨著歲月移轉,終將沉澱於記憶當中。在本次展覽主題中登場的豆腐、冰塊、蔬菜、水果、魚類、植栽等,皆為你我生活中不起眼的日常,卻對應到畫家在不同生命情境下的內心私語,有的是甜蜜的回憶、歡快的過往,有人則封存住難言的創痛與哀傷。畫家以物寄情,以筆敘意,讓平凡的事物,透過其慧心彩筆,煥發出不同的線條、光影、色彩,不僅創造出嶄新的視覺體驗,或許我們也可以試試看用這些不一樣的方式來感受、關懷,如同陳植棋所言:「以赤誠的藝術力量讓島上人的生活溫暖起來。」
很多人知道素人畫家洪通,也知道非學院藝術家丁雄泉,至於林錫堂我想起畫家同儕的對話,以學"打拳頭的"來形容一位從電影看板廣告師努力要進入正統西畫創作領域者的輕蔑語氣。無形中台灣畫壇著重學院出身,以及外在資格認定的比重超越藝術價值本身。他的影饗造成許多畫家追求官方色彩與學歷紀錄,多過對作品的嚴肅。然而這些,在近二十年來卻也在兩岸對壘中逐漸失去與國際華人在拍賣場競爭的優勢,也許有政治或其他因素涉入。而藝術在成為藝術品的時候,我們關照的除了外在冠冕,還應該要有些甚麼?
回到作品本身。blind test是80年初我在廣告公司時常參與的新產品推出前測試。甚麼都不標示,讓與試者說出他的感覺與最愛。當我們全部拿掉作品外在附加的籍貫、學歷、得獎、觀念與故事,回到個人初衷,那麼藝術品價值也許就是國民文化的價值。

何德來作品 豆腐

林錫堂作品 豆干
